如何让孩子的童年不被“打胎”
前不久,福州的一位老师在微博上展示了本班学生的一篇作文。图片显示这是一篇考试习作,题目要求是:“展开想象的翅膀,去童话王国遨游吧!把你想象的童话故事写下来,并给故事起个好听的名字!”
这篇作文名为《王子找公主》,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替代,基本没什么标点符号。文章内容相当惊人,大意是:一个王国的王子和最美的公主结婚了。王子发现公主和一个男生朋友去玩,追问之下,公主说这是她的前男友,而且她还怀了前男友的孩子。王子让公主选择要他还是前男友,如果想和前男友走,他就和公主离婚。想和王子在一起,就要把孩子打了。公主决定跟王子在一起。她喝了麻药,在名医的帮助下,王子通过用棍打公主肚子20下的方式把孩子打掉了。最后王子和公主开开心心地过日子。
不难看出,这个孩子准确地复制了“王子和公主”童话故事的叙事模式――虽然历经磨难,但最后还是会快快乐乐地在一起。但是文章的细节描写却让人大跌眼镜:一个三年级的孩子,脑海中的“童话”居然蕴含三角恋爱、未婚先孕、棍打堕胎。如此暴力、狗血又儿童不宜的“剧情”,着实让大人们惊出一身冷汗。
孩子是如何“创意”出这一切的?是谁让其对三角恋、“打胎”、未婚先孕这些现象如此熟悉,毫不避讳?
网友(香霞仔):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还记得前一阵子在网上很流行一个段子:“《致青春》打胎,《同桌的你》打胎,《匆匆那年》打胎,感觉现在不打胎的青春,都算不上青春。不如电影名取得直白一点好了,《致打胎》《同桌打胎》《打胎那年》。”
我们的青春被电影中一连串的“打胎”给代表了,也就算了,好歹我们还是有点分辨现实和幻想的能力,知道电影创造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只是现在,居然连小学生都对“打胎”“出轨”“小三”了解得一清二楚,这真是得让人反省反省,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三年级小孩?这孩子都看了什么啊!
家长(王女士):千万别让孩子看成人化电视剧
我家孩子虽然才七岁多,但说出的话经常会让我吓一跳。不仅说话相当成人化,和班上女同学对话,都有一股浓浓的琼瑶味。许多电视剧,还有广告,男男女女的事情讲了一大堆,乱七八糟的,这很容易让小孩子过早地步入成人的世界,所以千万别让孩子看这些内容。
家长(张女士):影视剧应该分级,正确引导孩子
我女儿上小学四年级,是个挺单纯的孩子,但现在特别迷一些网络小说、校园小说,里面都有早恋之类的内容。这些文字也不是作家写的,都是一些网络写手传上去的,内容实在不适合孩子。估计女儿看多了,作文里说不定也会出现类似“公主打胎”这样的内容。
我认为影视剧的确应该分级,因为孩子上网或看电视里的影视剧,单看书名、篇名,家长也不能预知适不适合孩子看,相关部门应该管起来,做正确的引导。
老师(南京小学四年级语文老师):家长要跟孩子谈心,不用过多担心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可能是看过类似的故事或影视剧,加上对这种事的实质并不清楚,觉得和自己平时的生活不同,很特别,就写了下来。如果我碰到类似的事情,不会张扬,甚至不会让同班孩子知道,而是和家长沟通,看看孩子平时的阅读、上网和看电视的情况,再加以引导。建议家长遇到类似的事情也不要给孩子压力,而是平和地用谈心的方式进行交流。
专家评点家长要根据孩子的认识能力,因势利导,尽量不让他们迷失在混乱信息里
看到这样的新闻案例,不少教师和父母都
如何让孩子的童年不被“打胎”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