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道德教育的培养目标
——人的基本道德行为准则及其含义阐释
道德教育的培养目标
一、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准则
二、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道德准则
三、正确处理个人与自身关系的道德准则
一、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准则
按照这一道德准则行事,就必须明确,自然环境是人类的生存环境,过度地向大自然索取能源、资源和其他东西,就会因违背自然规律而受到大自然的报复和惩罚,给今人和后人带来极大地损害。因此,人类不能凌驾于大自然之上任意妄为。
一、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准则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促进生态平衡发展是每一个地球人应尽的义务。每一个人都有责任保护大自然,包括保护每一生物物种在自然之中的生存权利。要勇敢地抵制和反对一切导致人与自然分裂或对立,造成生态失衡和环境污染的观念和行为。
二、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道德准则
正确处理人与社会关系的道德准则包含相互联系的两个层面。其中,第一个层面是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集体关系的道德准则,包括敬业、团结、奉献;第二个层面是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关系的道德准则,包括诚信、公正、互助。
二、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道德准则
朱熹说:“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从本质说,敬业就是以专心致志、尽职尽责、勤奋认真、力求创新的态度对待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和职业。敬业包含三个方面的意思:其一是“乐业”,即干一行爱一行,把工作或职业劳动视为个性发挥的一种途径而不是一种负担;其二是“勤业”,即在工作中忠于职守,认真负责,执行规则,坚持不懈;其三是“精业”,即对本职工作业务纯熟,精益求精,不断改进和创新。
二、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道德准则
团结是指人们为了实现共同的理想或完成共同的任务而应具有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行为。团结是维护和实现集体利益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必要前提。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团结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就集体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言,团结是有原则的团结,不是无原则的附和,团结离不开正常的批评;另一方
二、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道德准则
面,就个人作为集体的一员而言,团结是自觉遵守纪律。因为纪律是实现团结、达到团结的外在约束。总之,团结这一道德准则要求一个人在集体中光明磊落,不计较个人得失,善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自觉遵守组织纪律。
二、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道德准则
这一道德准则要求一个人能够在必要的情况下牺牲自己的利益,为他人和社会做贡献。奉献的必要性植根于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相互矛盾及其在情况下的不可两全,矛盾的最终解决必须由一方做出牺牲,其原则是局部的、个人的利益让位于大局的、整体的利益。在此需要说明的是,个人做出的牺牲必须是有原则的牺牲。
所谓有原则的牺牲,首先是指牺牲的原因必须是真实的,即个人为之牺牲的那个大局的、整体的利益,以及牺牲的那一部分个人利益与大局的、整体的利益之间的矛盾,都必须是真实的;
二、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道德准则
其次,牺牲的机会必须是均等的,即集体中的每个人有同等的牺牲的可能性,至于最终由谁作出自我牺牲,则需依据“以最小牺牲换得最大收获”的原则作出最佳选择;
第三,牺牲的价值必须是升华的。即不能做无谓的无意义的牺牲。那种不能求得价值升华的牺牲,要么是无知的莽撞,要么是糊涂的被骗,要么就是怯懦的被迫,它们都是浅陋的精神品质,并不值得颂扬和提倡。
道德教育 的培养目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