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学名著欣赏
A、外国文学名著欣赏:
〈小酒店〉左拉
〈伊利亚特〉荷马
〈战争与和平〉、〈复活〉托尔斯泰
〈安娜。卡列尼娜〉托尔斯泰
〈钢铁是怎么炼成的〉奥斯特洛夫斯基
〈被绑的普罗米修斯〉埃斯库罗斯
〈约翰。克利斯朵夫〉罗曼。罗兰
〈城市姑娘〉玛。哈克奈斯
〈铁流〉绥拉菲摩维支
〈毁灭〉法捷耶夫
〈恰巴耶夫〉富曼诺夫
〈人间喜剧〉巴尔扎克
〈欧也妮。葛朗台〉、〈驴皮记〉巴尔扎克
〈哈姆雷特〉、〈李尔王〉莎士比亚
〈威尼斯商人〉、〈罗蜜欧与朱丽叶〉莎士比亚
〈温莎的风流娘们〉、〈暴风雨〉莎士比亚
〈浮士德〉、歌德
〈一千零一夜〉阿拉伯古典作品
〈十日谈〉薄迦丘
〈堂吉珂德〉塞万提斯
〈宝贝儿〉契珂夫
〈母亲〉高尔基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高尔基
〈阿尔达莫诺夫家的事业〉、〈克里姆。萨姆金〉高尔基
〈人民公敌〉易卜生
〈玩偶之家〉狄更斯
〈忏悔录〉卢梭
〈强盗〉席勒
〈神曲〉但丁
〈钦差大臣〉、〈死魂灵〉果戈理
〈恰尔德。哈罗德游记〉拜伦
〈巴黎的秘密〉欧仁。苏
B、中〉吴承恩
〈红楼梦〉曹雪芹
〈水浒〉施耐庵
〈三国演义〉罗贯中
〈儒林外史〉吴敬梓
〈聊斋志异〉蒲松龄
〈西厢记〉王实莆
〈窦蛾冤〉关汉卿
〈搜神记〉千宝
〈拾遗记〉王嘉
〈世说新语〉刘义庆
〈荡寇志〉俞万春
〈琵琶记〉高明
〈子夜〉矛盾
〈阿Q正传〉鲁迅
〈红旗谱〉梁斌
〈青春之歌〉杨沫
〈创业史〉柳青
〈暴风骤雨〉周立波
〈林海雪原〉曲波
〈红日〉吴强
〈日出〉、〈雷雨〉曹禺
〈三里湾〉、〈李有才板话〉、〈王贵与李香香〉、赵树理
--------------------------------------------------------------------------------
《伤逝》爱情悲剧根源再探
鲁迅名篇《伤逝》展示了子君、涓生在特定时代生活中的爱情悲剧,关于这悲剧的根源,多年来人们作出了种种不同的揭示。一种意见认为,这一悲剧的根源在于他们囿于个人小家庭的狭隘爱情,这种狭隘性使得他们不能把个人的解放和全民族的解放统一起来,从而局限于个人小天地而不能投身于变革社会的革命洪流之中。不能改变扼杀爱情的社会环境,他们的爱情自然也就难有美满的结局。此说着眼于社会环境及其改造,揭示了悲剧根源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并不是决定性的方面。这一结论流露出这样一种偏颇,即似乎没有完满理想的社会环境就没有幸福美满的爱情,不成为改革社会的斗士就不配享有幸福美满的爱情;另一种意见以为缺乏物质财富的困顿是二人爱情悲剧的根源。这固然指出了爱情与物质财富的紧密联系,但它亦并非决定性的一面。虽然家庭的性质和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但它并不是影响家庭的唯一因素。倘若如是,则幸福美满的爱情就应仅为富商大贾的专利了。还有一种意见认为,二人爱情悲剧的根源在于他们性格的歧异及冲突,源自涓生的自私虚伪和子君的平庸怯懦,这种注重二人自身性格的眼光显然较之上述两种社会学角度的揭示更为切近悲剧根源的实质。因为它是从当事人内部来探寻原因的。但是这种归诸于性格缺陷的简单结论又尚欠深入,它难以解释二人当初何以又会热烈地相爱,难以解释二人性格在同居前后的不同及其变化,因而亦是差强人意的。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涓生子君爱情悲剧的真正根源呢?
爱情观!正是二人不同的爱情观,决定了二人的不同的性格心态及行为方式,同时,也决定了他们在社会压迫和金钱困扰的冲击下,终于难免分离的悲剧结局。
涓生子君初始虽然真诚热烈地相爱,但他们爱的内涵是不相同的。“我爱子君,仗着她逃出这寂静和空虚”。不难看出,这其中很大程度上是出自本能的欲求和情感的需要。对涓生而言,爱乃是找一个可爱的人来爱并以此使生活充满意义和色彩,爱不过是生活的一种点缀,是手段而非目的。所谓男女平等,恋爱自由,在涓生看来,则是男女间交往分合来去的平等和自由,在冠冕堂皇的外衣下,掩盖着一种不愿负责任或不敢负责任的自私、怯懦与虚伪,流露出一种特有的中国式大男子主义的心态。正是这一爱情观使得他以真挚热烈之情开始的自由恋爱最终转化成“始乱终弃”这一古老的男人风流勾当的变种。对子君而言,爱则乃是找一个爱自己的人以托附终身。男女平等,恋爱自由,在她看来仅是择偶权利的自主而非择偶行为的自由,这就是“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一令人振奋的宣言的实质。子君把爱视为生活的全部,是目的而非手段,把自己的全部身心和幸福寄托在一个爱自己的男人身上,这种折射着“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古老妇道观的爱情观念,使得她这样一个实践自由恋爱的新女性亦难免逃脱由尤物到累赘,最终被遗弃的悲剧命运。
中外文学名著 欣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