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朗读指导策略初探
朗读是语文教学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学生通过朗读,用自己的声音表达出对文本的独特理解与感悟,从而达到在读中熏陶感悟,在读中进行沉淀积累。朗读有助于发展思维,丰富想象,形成语感,增强理解能力和记忆力。《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阅读教学提出十条要求,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第二条:“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为什么朗读能力必须在低年级训练呢?首先,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不是教师讲一讲或学生练一练就能实现的,必须经过循序渐进的反复训练才能达成;其次,一、二年级的教材,大都是故事性很强的童话故事、白话诗歌、韵文,不用多加讲授,只需朗读就能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低年级的学生大都喜欢站起来朗读或回答问题,教师应利用有利时机培养学生在众人面前朗读或说话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既要有系统地循序渐进,又要在每一阶段突出训练重点。一、二年级时,教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但每学期的训练重点各有不同。一年级上学期,教师一般只要要求学生读得正确;一年级下学期,教师应要求学生在读得正确的基础上读得流利。所谓正确,即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不重读、声音响亮、柔和。流利呢?即要求学生一句一句读清楚,读分明,边读边想。这些要求看似简单,而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却不是那么容易。因此,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相关的朗读教学目标,针对低年级的学生特点,运用有效的朗读指导策略,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一、渗透朗读方法指导,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在当前的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学生朗读能力较低,唱读现象很普遍,究其原因,问题的症结是低年级学生没有很好掌握相关的朗读方法技巧。低年级学生在朗读时常常爱一字一拍拖腔拉调地唱读,这是由于低年级学生注意分配能力低,他们识字不多,朗读时注意力集中在读准字音上,而忽略词与词的联系,忽略句子意思的表达。因此,教师指导时,必须要求学生读词句要连贯,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看准字、词、连字、词成句读通,读顺。例如,一年级语文上册中的“汉语拼音”,每课都设计了儿歌。教学有意识地让学生用铅笔划出词语,然后,老师范读,让学生跟读并注意按词停顿。在教学课文时,可以让学生自行拿出铅笔试着划出词,再进行朗读,读时要求不拖腔拉调,语速略快,其后逐渐过渡到目及词与词进行朗读,训练一段时间,学生就能自觉做到按词停顿分节朗读。训练时要避免矫枉过正,造成读破、读断句子的情况。
阶段教师没有把握好朗读训练关按词停顿。再如朗读时要引导学生注意语调语速变化。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教师应要求他们能流利地、有感情朗读课文,能初步掌握声调的高低快慢、逻辑重音、停顿等;并能根据标点符号,人物的不同身份和不同心情读出适当的语气、感情。当学生读得不准确,语气、声调、重音、停顿、感情不适当时,教师要示范指导,并要求他们反复练习。从而提高朗读的感染力、表现力,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同时让学生懂得一般情况下,表现高兴、夸耀的句子,读时音调略高;表现悲痛、灰心的语句可读得低沉缓慢些。描写突然发生变化或着急的句子,则要读得快些、急促些。具体怎么读还应结合课文内容体会。这样,学生在参与朗读训练中,得到了相关朗读方法技巧的指导,懂得运用有关的朗读方法来进行有感情的朗读,从而切实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低年级朗读指导策略初探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