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书中安身立命
今天又一次教学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忍不住和学生又讲了一节课的鲁迅,尤其讲鲁迅为什么“弃医从文”的思想,誓死捍卫他的观点:文学,能救人的灵魂。
巴金也曾经反思人为什么需要文学?就是因为文学能扫除我们心灵中的垃圾,能给我们带来希望,带来勇气和力量。在那段充满恐怖的“文革”时期,巴金沈从文钱钟书等就是靠着文学的力量才坚持活了下来。
世界上公认的最聪慧的民族——犹太人,在孩子出生到会爬时,大人就在他面前放一本《圣经》,并在书页里滴上几滴蜂蜜,让孩子去舔舐,告诉孩子书是甜的,长大后要常读。当孩子稍稍懂事时,几乎每一个母亲都会问一个问题:“假如有一天家里突然起火,你首先会抢救什么?”当孩子回答是钱或钻石时,母亲就会严肃地告诉他:“这些都不重要,你首先应该抢救的是书!书里藏着的是智慧,这要比钱或钻石贵重得多,而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当老人去世下葬时,在墓碑前首先要放的是几本书,因为人的魂灵在夜晚会出来读书的。
据说这个仅有500万人口的国家,持有借书证的就有100多万人,是全世界人均拥有图书最多的均每六天读一本书。有人做统计,犹太人只占全球的百分之零点二三,但诺贝尔奖获得者达一百二十一位,全美二百名最有影响里的名人里,犹太人占一半,这一切都是前因后果吧。
写到这里不觉又想到复旦投毒案被判死刑的林森浩,高考以优秀成绩考入中山大学,又因成绩优秀免试进入复旦大学读研。一个孩子培养到这样堪称成功的榜样,但其在性格与价值观方面却存在严重的缺陷。在央视受访时,他不断提到自己精神境界不够,修养不够,在监狱里,他看了专业以外的文学名著,反思最多的是“触及灵魂”的问题。行刑前他把自己的银行卡交给父亲,一再叮嘱把剩余的钱用于购买文学类书籍供弟妹们阅读。媒体曾经公开过他的书架照片,只有专业书籍,没有一本浇灌心灵的图书。
鲁迅曾呐喊: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直面淋漓的鲜血。而今天,如果你还活着,又将会发出怎样的呐喊?
朱自清在清华任教期间说:“我认为中学国文教学的目的只需这样说明:一是养成读书思想的习惯和能力;二是发展思想,涵育情感。”
就让我这枚中学语文老师以己之力,推广阅读吧,为了一届届可爱的孩子能更好地安身立命。也为了鲁迅先生那遥远的挂念——“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在读书中安身立命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