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探求救国之路
教材分析
“探求救国之路”由“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两部分组成,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和“戊戌变法”的社会背景和简单经过;了解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及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派经过艰苦斗争,推翻清朝统治的事实;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其克服苦难的勇气和精神,通过史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之理解“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中的道理。
教学目标
活动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社会背景和简单经过。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孙中山以及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建立政党和中华民国成立的经过,
利用详尽的资料引导学生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和辛亥革命成败的两个方面。
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及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派经过艰苦斗争,推翻清朝统治的史实,树立学生远大理想,培养其克服苦难的勇气和精神。
利用史实对学生进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明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
、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认识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培养其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动手查阅历史资料,并能根据需要进行交流、分析、整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社会背景和简单经过,
2、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认识到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戊戌变法及辛亥革命的资料。
教师搜集录像、视频资料,并做成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
活动方法:“合作交流、问题探究”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播放以《走向共和》主题曲为背景的音乐,配上从《走向共和》中“抓取”的图片)
师:音乐结束了,但这悲壮的旋律还久久留在我们的心头,歌词说得多好呀,真是“风吹过,雨打过,铁蹄践踏过”。甲午战争之后,中国再次被“铁蹄践踏”,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积极行动起来,开始了艰难的救国之路!他们不愿当亡国奴,置个人功名、生死于不顾,力主变法,以求国富民强。但是,他们的革命主张在经历了艰苦卓绝的奋斗之后却被反动派扼杀了,那是多么让人痛惜呀!这场革命就是著名的
“戊戌变法”。(板书课题)
讲授新课
(出示课题)
师:谁能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来谈谈这次变法为何起名为“戊戌变法”?
学生根据查阅的资料进行交流。
3、教师小结:正是因为变法的时间是1898年,这一年是旧历的戊戌年,所以被称之为“戊戌变法”。
(通过课前查阅的资料,谈谈对“戊戌变法”的了解)
1、学生自由交流,可以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图片、文字。
2、师重点引导理解以下几点:
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学生根据自己查阅的资料交流《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正是因为这是一个不平等的条约,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
公车上书
因为当时是在京参加考试的1300多名举人一起联名请求变法,,而公车又是举人参加考试的代称,所以历史上称这次活动为“公车上书”。
(3)“戊戌变法”的直接原因
第一,《马关条约》的签订激起人们的愤慨,特别是德国强占了胶州湾更是直接的导火索。第二,公车上书的巨大影响。
探寻救国之路---徐儒德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