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赫玛托娃与萧红作品赏析-英美文学论文
<P>诗意随苦难而飘零<BR>———论阿赫玛托娃与萧红创作的忧郁美<BR>阿赫玛托娃与萧红是20 世纪中俄文学史上两位具有创作个性的女作家。她们的一生历尽苦难,她们以自己极其坎坷的心路历程来体验人生,描写人生,她们的创作表现出相同的美感特性,具有深沉的忧郁美,诗意随苦难而飘零⋯⋯忧郁美属于悲剧美的审美范畴,它是一种浸透人心的忧伤的美。忧郁美所产生的美感是痛感夹杂着快感,即把主体带进一个哀痛的心境中,在苦难中体验痛苦与悲哀,在饱尝了痛苦之后产生快感。</P><BR><P>雪莱认为“倾诉最哀伤的思绪才是我们最甜美的歌。”①纵观阿赫玛托娃与萧红的生活与创作,贯穿于她们作品中的总体悲剧意蕴:生命的悲剧意识,表述着这样一个悲苦而惨痛的事实,正如奥尼尔说:“我们本身就是悲剧,是一切已经写出来和没有写出来的当中最令人震撼的悲剧。”②“安娜•阿赫玛托娃———这名字就是一声高亢的叹息, ———它沉入了无底的深渊。”———茨维塔耶娃这是对这位女诗人命运的哀叹。阿赫玛托娃出身于贵族家庭,曾在皇村中学读过书。她的童年生活是不幸的:从小失去了父爱,父母的离异在她稚嫩的心灵上刻下了深深的伤痕。两个妹妹因肺病而早夭,她痛楚地领略了死亡的无情与残酷,从而给她本论文由无忧论文网整个童年生活蒙上了一层阴影。孤独、寂寞的感觉过早地来到她的心中,她变得更加忧郁。童年给阿赫玛托娃留下的回忆并不美好: <BR>我的童年毫无快乐可言⋯⋯ <BR>没有玩具熊,没有卷发,没有雀斑, <BR>也没有善良的阿姨,没有吓人的叔叔, <BR>甚至没有河里的小石头作友伴。<BR>而我在斑斓的寂静中成长, <BR>年轻的世纪的清凉的寂静。<BR>人的声音对我而言并不可爱, <BR>我能听懂的只有风的声音。<BR>阿赫玛托娃本人也曾疾病缠身,患过肺结核,常<BR>常受到死亡的威胁,她早年的许多诗都记述过当时<BR>的病况和焦虑的心情,诗中还常常涉及到对死亡的<BR>联想,表现出忧郁、哀怨的情调。<BR>人们常说,童年是人生的乐园。但是童年的萧红却同阿赫玛托娃一样,经受了太多的痛苦、太多的折磨! 她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里,她的父亲“为着贪婪而失掉了人性”,继母更缺少慈爱,她是在“可疑的、阴冷的家族中长大起来的,被侮辱与损害的恶境中孤零地挣扎过来的!”在这个冷酷无情的家庭里,唯有祖父带给她呵护和爱抚,她“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掉了冰冷和憎恶之外,还有温暖和爱。”所以她“就向这‘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萧红的童年是寂寞而又孤独的,形成了忧郁、敏感而倔强的性格。童年生活的记忆是刻骨铭心的,后来萧红在她的长篇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中,满怀悲凉的心绪回忆起自己寂寞的童年,平凡的岁月在她的笔下具有深深的感染力。其中关于七月十五放河灯的叙写,蕴味深邃: <BR>可是当这河灯,从上流的远处流来,人们是满心<BR>欢喜的,等流过了自己,也还没有什么,惟独到了最<BR>后,那河灯流到了极远的下流去的时候,使看河灯的<BR>人们,内心里无由地来了空虚。<BR>“那河灯到底要漂到哪里去呢?”<BR>多半的人们,看到这样的景况,就抬起身来离开<BR>了河沿回家去了。<BR>于是不但河里冷落,岸上也冷落了起来。<BR>
阿赫玛托娃与萧红作品赏析-英美文学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