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建设
胡世清
深圳大学师范学院教信息技术系
2013-9
1
引言
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信息化建设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竞争力、现代化程度、综合国力和经济增长能力的重要标志。
2
第一章、信息化的内涵
一、信息的概念
信息:知识或消息,需要用通信、存储或处理的形式来表示。
3
第一章、信息化的内涵
信息奠基人香农(Shannon)认为“信息是用来消除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这一定义被人们看作是经典性定义并加以引用。
信息就是指能够为视觉、听觉、触觉和嗅、味觉等信息采集器官采集到的各种直观的、抽象的事物(例如文字、数字、音乐、景物、色彩等都被称之为信息)
信息是对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运动状态和变化的反映,是客观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表征,表现的是客观事物运动状态和变化的实质内容。
4
第一章、信息化的内涵
整个人类的进化史,同时也是一部人类信息活动的演进史。在人类的整个历史发展中,经历了五次巨大的信息变革。每一次信息变革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力,带来飞跃式的进步。五次信息变革依次为:
语言的诞生
文字的诞生
印刷术的诞生
利用电磁波
计算机技术
5
第一章、信息化的内涵
二、信息化的概念
化:使成为,使变成[-ize;-ify]
——用在名词或形容词后面,以构成动词。如:绿化;电气化;现代化。
信息化:是指由计算机和互联网的革命所引起的工业经济转向信息经济的一种社会经济过程。
信息化:是指在人类社会活动中, 通过普遍地采用信息技术, 更加充分有效地开发利用信息资源, 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
6
第一章、信息化的内涵
“信息化”概念产生于日本。 1963年,日本学者梅倬忠夫在《信息产业论》一书中描绘了“信息革命”和“信息化社会”的前景,预见人类社会将进入“信息化社会”。1967年,日本政府正式提出了信息化概念:信息化是向信息社会前进的动态过程,它反映了由可触摸的物质产品起主导作用向难以捉摸的信息产品起主导作用的根本性转变。
1997年召开的首届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将信息化和国家信息化定义为:信息化是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
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其叙述如下: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
在港台地区,信息化则被称为资讯化。
7
第一章、信息化的内涵
信息化的层次
产品信息化:信息化的基础。越来越多的产品中嵌入了智能化元器件,而且产品所含各类信息比重日益增大。
企业信息化:企业在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管理、经营等多个环节中广泛利用信息技术。
产业信息化:指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传统产业的升级。
国民经济信息化:在经济大系统内实现统一的信息大流动,使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经济的四个环节通过信息进一步联成一个整体。
社会生活信息化:指包括经济、科技、教育、军事、政务、日常生活等在内的整个社会体系信息化, 进入信息社会。
8
第一章、信息化的内涵
三、信息技术的概念
数字化为信息化主要特征,当代的信息革命本质上是一场信息数字化革命。信息化的进程是从数字化开始的。数字化就是用0和1表示信息。
信息化的核心技术是实现信息表示的数字化、信息传输的网络化、信息处理的智能化的相关技术。
计算机技术是信息化的基础,实现数字化信息的存储与处理,数字媒体技术实现数字化信息的表示,网络技术实现数字化的传输。
9
第一章、信息化的内涵
狭义而言,信息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数字媒体等各种硬件设备及软件工具与科学方法,对文图声像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存储、传输与使用的技术之和。该定义强调的是信息技术的现代化与高科技含量。
中义而言,信息技术是指对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加工、表达的各种技术之和。该定义强调的是人们对信息技术功能与过程的一般理解。
广义而言,信息技术是指能充分利用与扩展人类信息器官功能的各种方法、工具与技能的总和。该定义强调的是从哲学上阐述信息技术与人的本质关系。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
10
信息化建设-播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