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途径
——以黑龙江省双城市居民点布局规划为例
安丽辉郭东东赵清涛张颖
【摘要】随着我的不断提高和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各项建设用
地的需求量逐渐增大,建设用地的供需矛盾日益凸显,用地整理已经成为我国土地管理中的热门话题,以
城镇建设用地的增加与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减少挂钩的方式,来缓解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实现集
约、节约利用土地的关键。本文通过对双城市农村居民点布局现状及当前居民点空间布局规划的分析,将
农村居民点布局的调整和整理作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点内容,结合其用地整理途径及双城市农村居民
点用地整理案例,并提出了多种整理模式,并提出推进农村居民点用地管理对策及建议、提出农村居民点
用地整理规模及用地流向、分析用地整理社会效益等内容。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双城市;土地利用规划
近年来,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城镇化步伐加快,土地空间供需矛盾日益日渐突出,乡、镇
及农村建设用地缺乏规划思想的指导,建设无规划或先行于规划,出现了农村居民点布局分
散、人均用地量大、容积率低、公共设施与基础设施差、生产和生活缺少功能分区,农村建
房大量占用良田等现象,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程度较低,严重影响了农村土地的集约化利用
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积极开展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已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
相关理论
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理论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包括公平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和谐性原则、需求性原则和高效性
原则,其核心指的是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土地资源是有
限的不可再生的,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研究内容。保持或提高土
地的生产和服务功能;保护自然资源潜力,防止土壤和水质恶化。合理布局并节约土地,集
约发展,土地的集约与节约利用协调土地的供给和需求是土地持续利用的永恒主题,同时也
是开展用地整理的主要内容。在进行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过程中,必须遵守可持续发展理
1
论,要以保护土地生态系统平衡为前提,在环境允许的范围内开展用地整理工作。
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最早由英国农业学家杜能提出,他著名的“杜能圈”就是一种同心圆式的土地
利用模式。其后,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和尤尔曼等的城市区位研究极大地丰富了区位理论。
不同的区位具有不同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相应地具有不同的经济效益,会成不同的区
位优势或区位劣势,制约或促进当地的发展。根据土地区位原则——比较利益原则或最低成
本或最大利润原则,土地总是向收益最大的土地利用用途转变。根据区位理论表述,农村居
民点的地理位置各有差异,在用地整理的过程中要根据区位理论进行土地的空间利用,选择
适宜的整理模式,使土地资源配置达到最优效果。
分类理论
保留改建型
由于居民点现状存在人均用地规模严重高于镇规划标准指标 140m2/人,而且有发展潜
力、地理位置优越、人口规模相对较多、不适宜发展建设用地的居民点进行保留但不扩大建
设用地规模。
保留扩建型
此模式是以内涵集约式发展为主,将农村居民点整理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对分散的居
民点实行迁移,有步骤地向集镇或周边条件较好、规模较大的居民点靠拢以形成规模。整理
时要注意控制数量,适时引导过近、过密的相邻居民点,形成集中连片发展,集中迁入一个
规模较大、设施条件较好的居民点。
以上类别居民点存在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基础设施相对较好、发展空间较大等优越条
件,规划将其保留并根据迁入居民点建设需要扩大建设用地规模。
撤消型
搬迁型居民点主要是指将位于城市规划区范围内、人口规模较小、受自然灾害威胁、处
于保护区及基础设施等条件较差的居民点建设用地还耕或作为城市其他建设用地,原有居民
点人口整体搬迁至附近设施配套较好的居民点用地内。
2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对建设用地的需求量较大,通过对农村居民点土地进行整理,实
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土地的需要。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主要目的是整
理闲置土地实现耕地动态平衡,有助于改善农村居民点用地分布零散、用地规模较大、容积率低、
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差的状况,有利于发挥基础设施的规模效益,增加绿化率,美化环境,提
高人民生活环境质量。居民点用地整理改变人居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加农村收入。
图 1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影响分析图
双城市概况
浅议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途径--以黑龙江省双城市居民点布局规划为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