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为什么立遗嘱.docx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为什么要立遗嘱?
《传递财富传递爱》连载之二
发布:2012-02-29 10:49:24  来源:《民主与法制》周刊  作者:■陈凯  浏览:13132次【大中小】
也许是忌讳、逃避,或者是觉得自己没钱,没必要立遗嘱,或者是觉得自己家庭和睦,只有一个孩子,也没有必要立遗嘱。真的是这样吗?
传统观念的最大误区:  立遗嘱,多不吉利的事情!
有一天,客户约我上午谈事情,到时间了客户还没来,后来发来一封短信:“限4日,太堵了!”我半天没反应过来,后来才明白:北京汽车限行,按尾号每周停一天,那天尾号是4 的车子限行,而尾号是4 的车子是最少的!于是路上更加拥堵了。“4”和“死”谐音嘛!
某媒体人曾在微博中写道:“刚刚在与刘晓庆联络时,得到证实,百年之后同意别人给她拍传记片,难道这是刘晓庆的第一遗嘱?现在很多人观念变了,提前几十年就留好遗嘱,与国际接轨了。近日,有十多家出版社要出刘晓庆传,刘晓庆自己已动手写了。”
而当记者就立“遗嘱”一事婉转求证时,刘晓庆经纪人易先生颇为激动地说:“我都不知道在说什么,没有这回事,那得是很久以后的事了,现在完全不会去考虑。”
可以说,死是中国人最忌讳的东西。而遗嘱恰恰就是和死相关系的事情,大家都争相逃避。
作者解读:中国文化也曾不忌讳死
中国人经常说“五福临门”。从其中的第五福“考终命”(也就是“善终”)的追求看,可以说咱们的老祖宗对“死”这个东西是不忌讳的,至少一开始是不忌讳的。我的母语潮汕话里面,“死”这个字的发音和“喜”字相同,由于潮汕话是比较接近中原古汉语的地方语种之一,有人解读认为,这体现了中国人对死亡的一种思考和态度,认为人生的结束和开始一样,是顺应自然的,不以为悲,反以为喜。这种豁达态度,也许就是“老庄”哲学的体现吧?
逃避误区:老了病了才立遗嘱
遗嘱这种事情,一般都是认为自己不行了,必须对别人、对事情有所交代了,才会去谈。当一个人对外透露有意立下遗嘱时,别人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出什么状况了吗?生病了吗?厌世了吗?除非有刻骨的仇恨,否则中国人一般对一个健康的人说不出“请您谈谈对后事的安排”“请您留下遗嘱”之类的话。电影里也经常有这样的情节,往往是病榻前大家哭成一片,主人公强撑身子,努力地睁开眼睛,把话交代出来:我不行了,你们要如何如何!没有一份遗嘱,是在自己健康活泼、聪明伶俐、吃嘛嘛香的时候作出的。也没有一份遗嘱,是在自己平心静气、反复推演、全面论证的情况下作出的。更没有一份遗嘱,是在经过充分调查研究、认真咨询专家、谨慎科学决策的情况下作出的。一般人订遗嘱,都是在即将离世的时候,甚至
可能是在弥留之际,把自己最放心不下的事情,嘱托给活着的人。
历史上著名的遗嘱也大都是在弥留之际作出的,下面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三个例子。
陆游在弥留之际写下最后一首诗《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其对祖国统一的殷切之情,令人动容!而刘备是在与东吴战败后,在白帝城病危期间立下的,他将诸葛亮招到白帝城,把儿子也就是后主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国父孙中山总理的遗训,则是在北京病危之际立下的。
作者解读:传统做法根深蒂固
大诗人陆游,据说写过9999 首诗,就产量而言,历史上是数一数二的,号称“诗神”!大枭雄刘备,白手起家登基称帝,就知人善任、

为什么立遗嘱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plm860108
  • 文件大小28 KB
  • 时间2018-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