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新闻论文2件-文字稿.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1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谨防陷入“单一信源”的深坑
——浅论全媒体时代新闻报道的信源规范

[本文提要]多信源核实印证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规范,然而现在只有一个消息来源的报道屡见不鲜,仅凭网友爆料就大肆炒作的现象也有蔓延之势。面对屡屡出现的虚假新闻、反转新闻、乌龙新闻,媒体人须充分认知单一信源对新闻公信力的危害,建立长效机制加强信源规范。本文罗列了当下单一信源报道的三个主要表现,分析了这种现象愈演愈烈的五大成因,归纳出三方面的应对方法,强调在监管上要对新旧媒体实施统一标准,对失实新闻采取更严厉的惩戒措施,建议媒体机构务必建立和恪守采编操作规范,让媒体人回归求真务实的作风。
[关键词]信源规范公信力
孤证不立,这是逻辑学中的一个重要原则,意谓若只有一条证据支持某个结论,这个结论是不可接受的。新闻采访写作教科书也强调要警惕单一信源,只有一个消息来源的报道可能会失真,甚至完全虚假。采访核心信源,并以多个信源交叉印证,这是新闻报道的基本操作规范。然而在实践中,以单一信源构成的新闻报道还很多见,尤其是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当下,以“网友爆料”为消息来源,不加考证就匆匆出笼的不合格新闻作品还俯拾皆是。
一,单一信源的多种表现
在新闻实践中,单一信源现象有多种表现。
第一种表现是新闻报道全文只有一个消息出处。
新闻报道并不完全排斥信源单一,但前提是这个“唯一”的消息来源必须是核心信源,具有高采信度以及证明力。来自政府部门召集的新闻发布会上的信息、政府官网上的信息等,经常被传统媒体作为重要消息来加以报道,即便只有这一个消息来源。因为他们认为这些信源有政府信用背书。
而来自企业、团体机构的所谓“新闻发布会”、书面报告等等,由于其不可避免地夹杂着组织利益,所以如果其发布的内容确实具有新闻价值,也必须从其它渠道、以更多信源来佐证、补充和平衡。
然而事实上,通篇报道只看到一个信息出处的新闻稿件在许多媒体占据了相当的比例,甚至在话题性、分析性报道中也十分普遍。
其实,即使是政府部门的“官方消息”,也是应该保持审慎的。美者朱迪•米勒报道了“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但后来的事实却证明情况并非如此。当米勒受到谴责时,她大叫冤屈,说这些新闻都是白宫消息,怪得了我吗?但是业界还是批评她缺乏独立思考,没有多信源求证,背离新闻专业精神。①可见,不同的政府机构,信用也是有区别的。
在中国,对于层级较低的政府机构,由于存在部门利益,或行政能力较弱,更不应该盲目地以其发布的单一信源来构成一篇报道;记者尤其要厘清“官方”和“官员个人”之间的关系,不能简单地将两者等同起来。2015年9月28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通报了15例虚假新闻,其中有一篇刊载在《南方都市报》的《河南平顶山女官员3个月前自杀官方至今未通报》。被通报后,记者发文叫屈,说自己采访到了一位平顶山当地政法部门中层以上领导,
这位领导称传言属实,还提供了事件的很多细节。言下之意,他觉得这位官员的身份足以采信,自己已经采访到了核心信源。然而正如通报中所指出的,记者没有采访家属、医院等方面,只依赖单一信源, 而且记者错误地把官员在非正式公开场合发表的个人观点当作了政府的声音。这样的采访显然是不合格的,失实也就不可避免。
第二种表现是文中虽然显示有较多消息源,但除了一个明确的信源之外,其它均面目不清。
诸如“据悉”“

新闻论文2件-文字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cby201601
  • 文件大小48 KB
  • 时间2018-07-15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