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元赵孟頫前后赤壁赋.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1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元赵孟頫前后赤壁赋
为元代文人赵孟頫于1301年创作的的书法作品。《前后赤壁赋》是苏轼被黄州时期创作的名篇。赵孟頫所书之《前后赤壁赋》为行书长卷,用笔娴熟、精湛。在笔法上直承右军,以流丽挺健为主,线条温润凝练,外秀内刚。该帖分行布白疏朗从容,用笔圆润遒劲,宛转流美,风骨内含,神彩飘逸,尽得魏晋风流遗韵。
赵孟頫《前后赤壁赋》纸本册装,共11开21页,,。帖共81行,935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末署“大德辛丑正月八日,明远弟以此纸求书二赋,为书于松雪斋,并作东坡像于卷首。子昂。”辛丑为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时赵孟頫48岁。
赵孟頫与《前后赤壁赋》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又号水精宫道人,浙江吴兴人,为宋皇室赵德芳的后代。赵孟頫于元至元二十三年应选入朝,一生为官,逝后追封魏国公,谥文敏。
赵孟頫博学多才,学识过人,诗文、书画、音律均善,亦旁通佛学,明何良俊誉之为“上万五百年,纵横一万里”的人物。客观地评价,赵孟頫书风能笼罩于元、明、清诸代,首先应归功其深厚的艺术造诣,归功于其对传统的精确阐释。当代姜澄清先生的评价较为精当:“书法至赵孟頫才最终确立了‘婉约’的地位。而赵书的出现,是与时代潮流相感应的,并不偶然。”(见《中国书法思想史》)
作为开宗立派的人物,赵孟頫早年学宋高宗,中年的专习“二王”,虞集谓之“楷法探《洛神赋》而揽其标,行书谐《圣教序》而入其室,至于草书饱《十七帖》而变其形”。同时对篆、隶、章草等赵皆苦心研习,晚年又着力李北海,因此深厚的传统积淀成就了赵体的辉煌。
《前后赤壁赋》一文为苏东坡贬谪黄州,在人生最为失意、最为灰暗时所作的名篇。公元1301年,时年47岁的赵孟頫重读此文时,其内心的隐痛击打着他的心灵。这时当“明远弟”(此卷跋文中记)呈纸求书时,他内心的郁闷与悲凉便随着东坡的语言汩汩流淌。他的婉约凄美的笔调款款写来,恬然而静谧在宣泄着自己的情怀。这就是赵孟頫这件书法作品(附图为局部)的创作背景。
《前后赤壁赋》笔法分析
关于用笔,赵孟頫有句名言:“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前后赤壁赋》为行书长卷,书家用笔的娴熟、精湛一览无余。赵字在笔法上直承右军,以流丽挺健为主,线条温润凝练,外秀内刚。
行书点画富于变化,所谓“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体互乖”。
(一)横画

  
《前后赤壁赋》笔法分析(横画)

长横作为字的主画,一般要写得刚直挺健,取左低右高之势,以稳定字的重心。
长横最常见的写法是切锋落纸,稍顿后向右上翻腕行笔,收笔时向左上稍抵,亦可稍抵后腕外翻带出牵丝,如附图中“音”、“舟”二字。其次如附图中“箫”、“舞”二字的长横,起笔尖锋入纸,腕迅速内翻并辅以笔管左转再向右上行笔。再如附图中“举”、“慕”二字的长横,起笔与上一画衔接,取逆势,然后再折锋右行。
上述三种长横收笔上只有带不带牵丝的区别,而起笔动作上却大相径庭。从线条效果看,其一爽利清健,其二轻松洒脱,其三则凝练遒劲。

短横运用频繁,这自然要求其姿态多变,但万变不离其宗,天非在起,收笔上做文章。
①起笔上的不同。如附图中“天”、“哉”二字,上横系尖锋入纸、腕内翻而成,呈仰势;“于”、“在”二字的上横,尖锋入

元赵孟頫前后赤壁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unlai783
  • 文件大小112 KB
  • 时间2018-07-16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