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中国少数民族古籍论》评介.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中国少数民族古籍论》评介
[摘要]从民族古籍整理与研究,图书馆民族与地方文献工作两个角度对《中国少数民族古籍论》丛书1-4辑做了简要评价。[中图分类号];G2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8214(2004)03-0078-01近来有幸读得由李晋有、方鹤春等人主持编辑的《中国少数民族古籍论》丛书的前4辑,获益匪浅,深感是书不独为治民族史、民族文献学之必读,亦当为图书馆从事民族文献工作、地方文献工作的人士常置案头,故不揣自身学识之浅陋,将些许读书心得整理成文字,姑为"评介",以荐馨香。从我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开发的角度看,笔者认为《中国少数民族古籍论》突出体现了如下三个方面的特色。厚积薄发,肇启山林我们中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古籍(尤其是民族文字古籍)见诸史载的并不算少,但辗转传世者稀,散落待拯者众。清中期以来,受新汉学影响,间有大家致力若干较大的少数民族之古籍搜寻、整理、研究,但囿于历史条件,终难成势。新中国成立至"文革"前,虽然少数民族古籍搜集、整理工作曾一度有中兴之象,但理论研究尚显薄弱。新中国的少数民族古籍事业尤其是研究事业的真正高潮,当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而始。如是居间,国家民委专司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出版之协调、领导的"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功莫大焉。在其麾下,不但聚集了数以百计的少数民族古籍专家,还通过课题审定、出版规划等形成了一大批颇具影响力的古籍整理成果与研究成果。由是,该机构于1995年前后策划并立项,决定编辑出版《中国少数民族古籍论》丛书,每年1辑,专门征集、遴选民族古籍整理、研究方面的代表性论文。笔者有幸读到的便是该丛书的前4辑,分别出版于1997年至2001年间。由上述简概而知,该丛书不独是我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方面成果的厚积薄发之作,更肇启了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优秀论文集丛书之山林。诚如首辑出版说明所谓:"山林既启,来者可俟。"兼收并蓄,惟质馨香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少数民族古籍事业开始在"抢救、搜集、整理、出版"已取得可观成就的基础上开始向学术研究方面着力挺进。一为民族古籍工作者撰写发表了大量与民族古籍相关的学术论文;一为研究的深度、广度日见拓展,一些传统的研究课题,一些大的古老民族的古籍研究以及一些民族经典文献(尤其是非汉文经典)的研究进入学派并立、争鸣日炽的新阶段,同时,许多民族古籍研究者开始将视野投向新挖掘、整理的众多相对弱小民族的古籍的研究上,新作、力作层出不穷。《中国少数民族古籍论》的编辑者们审时度势,确定了兼收并蓄、惟"不刊之论"是收的选录原则。从量上看,国内每年公开发表的民族古籍研究论文日见增多,而是书前4辑每一辑收录论文仅在30篇左右,27万字至32万字不等,足见收录之苛严。从前4辑已收论文的作者分布看,既有前辈大家如马学良、王钟翰、宋蜀华、张公瑾、梁庭望、戴庆夏、宋兆麟、陈连开、陶立、史金波、贺希格陶克陶、王辅仁(已故)、道润梯步(已故)、傅璇琮、徐艺甫等人的名作,而大量的新作力作则出自众多的后起之秀尤其是少数民族作者;从已收录论文所涉少数民族的分布上看,有20篇属专题研究诸如高山族、水族、(广东)瑶族、赫哲族、撒拉族、保安族、裕固族、土家族、仡佬族、哈尼族、朝鲜族、东乡族等相对弱小民族之古籍的论文,

《中国少数民族古籍论》评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963212349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2-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