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地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阵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这给基础教育,特别是中学阶段的教育提出了崭新的要求,这就是要求我们为国家培养出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主动全面发展自己,有着多样化的追求与不同特点的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代创新型人才。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而实施创新教育,就必须对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等进行变革,彻底改革“应试教育”存在的种种弊端;要使学生被培养成创新型人才,关键是需要创新型的教师。
一、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基本前提。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中学阶段是人才成长和发展的基础阶段,是继承前人知识,培养基本技能和能力的重要时期。但是, 由于我们传统的应试教育自古到今,不论大中小学,都太注重继承,太注重记忆,太注重知识的简单重复,太注重吸收,使得很多优秀人才被埋没,甚至被扼杀;据国外的杂志统计,20世纪对人类贡献比较大的100项创造发明中,中华民族一项都没有,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一共颁发了100期,前99期获奖人数503人次,其中华人6人次,还都是在美国获得的,我们国家建国51年了,尚未培养出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但是,现代心理科学研究表明,人的智力完全按照心态曲线的方式分布,中国心理学家曾对我国20多万人进行调查,结果是智力特别高(智力超过140,又称“天才智力等级”)的约占人口总数的千分之三,按此计算,在我们10多亿人口的泱泱大国,至少应当有300万个“天才智力等级”的优秀人才,有这么雄厚的人才资源库,却未能培养出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这就是我国教育的最大悲哀!
现代科学表明:人的心理和生理素质的发展有一个整体性特征,只有当一个人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他的某一方面素质才能得到较高发展。普通高中作为九年义务教育后高层次的基础教育,一方面是为高等学校培养优秀生源,另一方面是为社会培养优秀的劳动后备力量;基础教育是一个人发育成长的重要阶段,要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个基础不仅包括必要的文化科学知识,而且包括高尚的思想品德、健康和审美情趣,现代文明意识和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同时还包括创新素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和实践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然而,“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相沿几千年对教师及其职业特点的概括,这种传统的教师观把教师看作知识的传授者,“学富五车”是传统的知识型教师的最高标准,传统的应试教育使高中生成了大学的预备班,教师为了考试而教,教死书
,死教书,考什么就教什么, 不考的就不教;学生为了升学而学,学死书,死学书,升学考什么就学什么,不考的就不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详尽,讲课讲究程式,批改作业要全面细致,辅导学生要不厌其烦,考试要步步为营,这种教育模式偏重于单纯的知识教育,忽略了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忽略了普及教育的性质和任务, 忽略了“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以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忽视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在智育方面忽视了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不符合党的教育方针以及教育发展的需要。
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造能力,迫切重要的是转变传统的教师观,教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教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