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高二语文边塞战争诗四首.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课文剖析
从军行(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在一片广漠的边塞之上,一座边城的西边,一座百尺高的烽火楼上,一个戍卒孤独地走上瞭望台,从青海湖上吹来的秋风在黄昏时分显得更加凛冽寒冷。烽火城:代指设置烽火台的边城。古时边境上筑高城以御敌,一旦敌人入侵,便于城垛上燃狼粪或柴草,白天以烟、夜间以火来报警。百尺楼:观察敌情的高楼,也指边地戍楼。海风秋:从青海湖上吹来的寒风。秋,指秋风的寒意。]
此句写了环境、时序、风物、戍卒。此时此刻,戍卒的思乡念亲之情也正是最为浓烈之时。这是一幅悲凉而又伤感的画面。“烽火城”“百尺楼”这两种景物,都是边境上所特有的;它们既点明了地理环境,又给这首边塞诗笼罩上一层浓浓的沙场氛围。次句则点明这是秋天的一个傍晚,在苍茫暮色中,一名兵士正孤零零地坐在戍楼上;迎着从青海湖上吹来的阵阵寒风,默默无语,神驰他乡。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他用羌笛一遍遍地吹起了伤离别的乐府古曲《关山月》,家中的妻子也同样在思念久戍边庭的亲人。关山月,乐府曲调,属《鼓角横吹曲》,内容大都表达征戍离别之情。金闺,女子闺阁的美称;这里借指征人的妻子。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更吹:一遍遍地吹。羌笛:笛子,相传是少数民族羌人的乐器。]
当戍卒走上高台,坐下,寒风瑟瑟,本就让人愁思不已,他更用羌笛吹起了“伤离别”的乐府古曲《关山月》。笛声呜呜咽咽,如泣如诉,如亲人在呼唤,似征人在叹息。笛声如同一缕情思,飘向万里之遥的故乡,征人的妻子也同样在思念久戍边庭的亲人。但是战争远未停止,征人回乡遥遥无期,只能是无可奈何的等待。
蓟中作
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我骑马从塞外千里迢迢赶到蓟城,登上这座边城的城墙。只见边塞苦寒之地,一片萧条,白日当中,黯淡无光的景象。塞垣:边塞的城墙,指蓟城。]
写在边城所见景象。诗一开篇,就以“沙漠”“塞垣”这样特有的塞外景物,勾勒出一幅浩瀚、伟岸的典型图画。接着以“策马”“长驱”和“登”这三个动作,勾画出一个挥鞭驰骋、飞越大漠、慷慨激昂、勇赴国难的英雄形象。三、四句,则写诗人登上塞垣的所见:映入眼帘的是衰草遍地、寒风呼啸的“萧条”、荒凉景象;纵目远眺,只见“白日”昏暗,寒云苍茫,天地玄黄。开始四句叙事写景,以白描之法大笔勾勒,境界阔大,人物虽尚未出场,但通过“策马”“长驱”的壮烈之举,落日黄云的苍茫之色,特别是“落日何萧条”句中的“何”字,突出了主人公的感慨之深,忧愁之重。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看到边塞之地如此萧条,民不聊生,就为胡虏的反复叛乱而担忧。难道没有安定边境的奏疏上陈吗?并不是,而是朝廷偏信某些无能将领,让他们无功受赏,令有志之士扼腕长叹。胡虏:古代对境外少数民族的称谓。翻:反复,叛乱。]
写诗人登城所见而引发诗人忧心边事心情。这两句既是由前面的叙事写景到下文议论抒情的转折,又是具体揭示前文“边城何萧条”的原因:征战不息,原来是“胡虏”的反叛造成的,同时也暗示对安禄山以“边功市宠”,引起战端。据《通鉴·玄宗天宝四载》记载:安禄山欲以边功市宠,数侵掠奚、契丹,逼得“奚契丹各杀公主以叛”。可见天宝时期东北边境的“边患”,主要是安禄山进行不义战争造成的。尽管当时安禄山手握三镇雄兵,是被唐玄宗封为东平

高二语文边塞战争诗四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ttteee8
  • 文件大小66 KB
  • 时间2018-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