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花还需绿叶扶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多媒体技术介入教学无疑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大量的作品通过声情并茂的图片、声音、影视等手段不断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了学生对情境的情感体验,充实了语文课堂的内涵。毋庸质疑,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使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给现代语文教学带来了无穷的创新源泉,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下自己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几点体会。
。
使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语文教学,可以凭借色彩鲜明,形象逼真的画面拓展语文教学的信息通道,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视觉和听觉具有感知的时效性、共同性和统一性,使学生更快、更准确、更牢固、更大容量地接受信息和知识。由于强化了对实物实景的视听感受,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必然会深刻得多。如我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以“感受自然”为主题的写作课时,设计一个“走进四季”的环节。当时正值深秋时节,学生切实能感受到的只有秋天,而平时缺少观察和积累,如何让他们的身心融入四季,融入课堂,激发他们以饱满的热情面对一堂枯燥的作文课呢。
在课前我收集了每个季节具有代表性的图片并配以每个季节所特有的蕴涵生机的各种声音。课堂上,我设计了一个“听声音,猜季节”的教学环节,当学生聆听到各个季节多种美妙的声音时,有的小声猜测,有的低头沉思,有些则已按捺不住把手举得老高。我趁机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声音的不同感受,并要求说出声音的季节特点。然后用多媒体展示课前收集的图片让学生观赏并用语句描绘画中的景致。看到这些图片,学生尘封的记忆之门悄然打开,优美的语句从他们的脑海中不断蹦出,学过的诗句不时被信手拈来用在描写中。最后让他们写一写自己眼中的四季,可以说水到渠成了。这堂课是用多媒体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感知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整合课堂内容,使课堂容量最大化。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信息传导的过程,或者说,是语文信息的变换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一定的信息传递、交换、储存、处理而实现的。语文教学要提高质量,就是要大面积、大容量、高效率地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从而发展智力形成能力。用信息论的观点来看,就是在一定时间内给学生传导最多信息,使他们提高了语文学习的效率。多媒体计算机的运用增多了课堂信息传递的通道,提高了单位时间内传递信息的容量,增加了课堂的密度和容量。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资料和音像材料充实教学内容,扩大知识容量,既能使教学内容在多层面、多形式或多感应达到良好的组合,又使教学内容呈现出形象生动、感染力强的特征,因而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时主体投入的激情。鲁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是《世界何时铸剑为犁》。为了让学生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的区分,我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了大量有关战争的资料:从甲午海战到八国联军入侵中国,从抗日战争到对越南自卫反击战,从海湾战争到巴格达烽火
……数量众多的战地资料让学生如临其境,不住对图片内容发表着自己的见解。
同学甲说《弹洞下的孩子》一图让他无法释怀:一群六、七岁的孩子,背靠着被子弹打成“蜂窝”的土墙,露出灿烂的笑容。他说:一群本该享受快乐童年的孩子根本无法真正体会到战争的残酷,他们在阳光下谈笑,意识不到战争就在他们身边;也许,刚刚
红花还需绿叶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