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十八罗汉简介
罗汉,是阿罗汉的简称,梵名arhat。有杀贼、应供、无生的意思,是指断尽一切烦恼而得尽智,值得受世人供养的圣者,后世则多用来指称佛弟子证得的最高果位。罗汉,一译杀贼,是杀烦恼贼之意;二译应供,是当受天人供养之意;三译不生,是永入涅槃不再受生死果报之意。
十八罗汉,是指十八位永住世间护持正法的阿罗汉,这种说法没有佛教经典的依据,它是由十六罗汉发展而来的。十六罗汉名目的出处,主要是唐代·玄奘所译的《大阿罗汉难提密多罗所说法住记》(简称《法住记》),其中详细记载了十六罗汉的姓名和住处,此书由玄奘译出后,十六罗汉的信仰日渐隆盛。或为求与佛教十八界相契合,或为求与八戒、八宗、八苦等佛学思想相融洽,或又如学者们所言,纯粹出于中国人认为“十八”是吉祥数字,晚唐五代时,进入中国的十六罗汉变成了十八罗汉,增加了降龙、伏虎二罗汉,并很快传播开来。
现在所知的最早的十八罗汉像是五代时张玄画的十八阿罗汉,宋·苏轼看到后,题了十八首赞,但未标出罗汉名称。其次是贯休画的十八阿罗汉,苏轼自海南归,过清远峡宝林寺见到后,也为其作赞十八首,每首标出罗汉名称,于十六罗汉外第十七为庆友尊者,即《法住记》的作者,第十八为宾头卢尊者,即十六罗汉中宾度罗跋罗堕阇的重出。宋代学者志磐所著《佛祖统记》对苏轼的说法提出质疑:庆友是《法住记》作者,不应在住世之列;宾头卢为重复。第十七尊和第十八尊应为迦叶罗汉和军徒钵叹罗汉,这两位是四大声闻却不在十六罗汉之列。志磐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能自圆其说,但却没流行开来。此后十八罗汉中最后两位众说纷纭,难以推定,有的摆上唐代的玄奘法师,有得推上“一苇渡江”的达摩祖师,有的还把人们尊称为弥勒佛的布袋和尚也纳入十八罗汉的行列。降龙伏虎是后世传说,清代乾隆皇帝钦定第十七降龙罗汉是迦叶尊者,第十八伏虎罗汉是弥勒尊者。
总的来看,十八罗汉的兴起,并没有什么经典的根据,只是由于画家们在十六罗汉之外加绘了两人而成为习惯,于是引起后人的种种推测和考定。自元代以来,多数寺院的大殿中皆供有十八罗汉,且罗汉像的绘画及雕塑一般亦多以十八罗汉为主,自此,十八罗汉在我国远较十六罗汉更为普遍。
这里介绍的是十六罗汉加降龙、伏虎两位尊者,其十六罗汉名称依次为: (1)宾度罗跋罗堕阇,(2)迦诺迦伐蹉,(3)迦诺迦跋厘堕阇,(4)苏频陀,(5)诺矩罗,(6)跋陀罗,(7)迦理迦,(8)伐阇罗弗多罗,(9)戍博迦,(10)半托迦,(11)罗怙罗,(12)那伽犀那,(13)因揭陀,(14)伐那婆斯,(15)阿氏多,(16)注荼半托迦。
第一尊罗汉:宾度罗跋罗惰阇——骑鹿罗汉
宾度罗跋罗惰阇,宾度罗为名,译作不动;跋罗惰阇为姓,译作利根、捷疾、重瞳,是婆罗门十八姓之一。宾度罗是十六罗汉之首,也是四大声闻之一,与自眷属一千阿罗汉,多分住于西牛贺洲。永住于世,现白头长眉之相,所以又称住世阿罗汉。原出身于婆罗门贵族,是印度优陀延王辅相之子,自幼皈依佛教,后来出家成了罗汉。有一日,皇宫前出现的一名骑鹿和尚,御林军认得是宾度罗,连忙向优陀延王报告。国王出来接他入宫,并请他还俗做官。宾度罗反说回来是想导国王出家,他用种种比喻,说明各种欲念之可厌,结果国王就让位太子,随他出家做和尚。
宾度罗罗汉永住于世,不入涅槃,是有缘故的。据记载宾度罗虽当上了罗汉,但是还留着一个毛病,就是爱在人前卖
.十八罗汉简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