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至当代历代书家、风格及代表作列举一览表
时代(朝代)
代表性书家
书体
代表作品
风格
备注
先秦
甲骨文
《商祭祀狩猎涂朱牛骨》
《商宰丰骨匕记事刻辞》
线条细瘦,多半以方折为主。
纵有序,横无列。
金文(钟鼎器皿)
《司母戊》《大盂鼎》
《大克鼎》《毛公鼎》
《越王勾践剑铭》《虢
季子白盘》《秦杜虎符》
商代金文较少,但有鲜明的时代风格,与甲骨文比较接近,直线多,圆角少,锋芒外露。运笔上不讲藏锋,起笔与收笔均为尖利,用笔刚健,气势雄浑。
钟鼎文
大盂鼎等器上所筑文字
铭文书法线条苍润,结构规整,行间朴茂。
未脱离原始淳朴,给人一种稚气清纯的感觉。
石鼓文
沉紧圆浑,大篆典范。
中国石刻文字的始祖。
大篆
《侯马盟书》
野而奇恣,放逸散漫。古茂雄秀,冠绝古今。
为以后由篆入隶创造了先决条件。
秦
李斯
小篆
《泰山石刻》
小篆的笔划较细,所以也有“玉箸篆”之称;在字形上呈长方形,结构往往有左右对称的现象,给人挺拔秀丽的感觉。
汉
张芝
草书
《冠军帖》《大观帖》《草书帖》
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
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三国魏书家韦诞称他为“草圣
对后世王羲之、王献之草书影响颇深。
”。
蔡邕
隶书
《熹平石经》《鸿都石经》
其书结构严整,点画俯仰,变化自如,有“体法百变,穷灵尽炒,独步古今”之誉
王升
隶书
《石门颂》
此摩崖书法古拙自然,富于变化。每笔起处以毫端逆锋,含蓄蕴籍;中间运行遒缓,肃穆敦厚;收笔复以回锋,圆劲流畅。通篇字势挥洒自如,奇趣逸宕。
三国
钟繇
隶楷交错
《宣示表》、《贺捷表》、《荐季直表》、《力命表》、《墓田帖》
小楷体势微扁,行间茂密,点画厚重,笔法清劲,醇古简静,富有一种自然质朴的意味
三国魏书家,字元常
后人将其与王羲之并称“钟王”。
西晋
索靖
章草
《月仪帖》《出师颂》
靖传张芝草法而变其形迹。骨势峻迈,
富有笔力。前人评为“精熟至极,素不及张;妙有余姿,
张不及索”。骨势峻迈,富有笔力。
其书名与羲(王羲之)、献(王献之)相先后也
陆机
行书
《平复帖》
《平复帖》是草书演变过程中的典型书作,最大的特点是犹存隶意,但又没有隶书那样波磔分明,字体介与章草、今草之间。
卫夫人
楷书
《近奉帖》
其字形已由钟繇的扁方变为长方形,几条清秀平和,娴雅婉丽,去隶已远,
说明当时楷书已经成熟而普遍。
东晋
王羲之
行书
楷书
草书
《兰亭序》《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
王羲之用笔细腻,结构多变。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草书浓纤折中,
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劲自然。
王献之
楷书
行书
草书
隶书
《洛神赋十三行》《鸭头丸帖》《中秋帖》
不为其父所囿,别创新法,自成一家。献则以行草为能
书圣王羲之和他的第七个儿子王献之,父子二人被世人并称为“二王”。
王珣
行书
《伯远帖》
行笔自然流畅,俊丽秀雅,为行书早期典范之作,通篇用笔精熟,疏朗飘逸。
南朝
王僧虔
行书
草书
《太子舍人王琰帖》
每个局部都写得很扎实,十分精到。
齐朝佼然出众的一位书法家。
北朝
楷书
《嵩高灵庙碑》
体兼隶楷,笔互方圆。
体现了我国早期楷书融隶入楷的特殊风貌。
隋朝
智永
行草
《真草千字文》
骨气深稳,清润而肉鼓鼓的,笔致相当的端凝娴熟。
智永为王羲之七世子孙。
唐代
贺知章
草隶
《龙瑞宫记》、《会稽洞记》,《回乡偶书》、《咏柳》
纵笔如飞,奔而不竭
晚年更号四明狂客,又称秘书外监。唐会稽永兴(今浙江萧山)人。
欧阳询
楷书
《卜商读书帖》
《张翰思鲈帖》
欧阳询书法风格上的主要特点是严谨工整、平正峭劲。用笔如刀削,一种峻拔之气,盈溢于诸墨之间。
颜真卿
楷书
《吴兴集》、《卢州集》、《临川集》
他的楷书一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慨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
他的书体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
柳公权
楷书
《神策军碑》《玄秘塔碑》
柳公权书法以楷书最着,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他上追魏、晋,下及初唐诸家笔法,又受到颜真卿的影响,在晋人劲媚和颜书雍容雄浑之间,创造了自己的柳派。
张旭
草书
楷书
《草书古诗四首》、《郎官石柱记碑》
草书沉着痛快,古今狂草书的开山极品;楷书神情庄重,端凝。
开创草书浪漫主义书风。
褚遂良
先秦至当代历代书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