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代兵马俑出土地点、规模、创作主题思想,艺术成就及历史价值
秦始皇陵位于距西安市30多千米的临潼区城以东的骊山之北。, 。 1974年3月,在陵东的西杨村村民抗旱打井时,在陵墓以东三里的下和村和五垃村之间,发现规模宏大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坑。
一号俑坑的发现,缘于1974年3月是农民打井偶然发现
二号俑坑是考古工作者经过钻探的科学发现。呈曲尺形,位于一号坑的东北侧和三号坑的东侧,东西长96米,南北宽为84米,总面积约为6000平方米。坑内建筑与一号坑相同,但布阵更为复杂,兵种更为齐全,是3个坑中最为壮观的军阵。由骑兵、战车和步兵组成。有陶俑陶马1300多件,战车80余辆,青铜兵器数万件。二号坑东、西两端各有4个斜坡门道,北边有2个斜坡门道,俑坑坐西面东,正门在东边。
三号俑坑的发现,同二号坑一样,是考古队经过钻探的结果。在一号坑西端北侧25米处,钻探发现了一个陪葬坑,根据发现的先后,编号为三号坑。
秦始皇兵马俑三号坑位于一号坑西端北侧,与二号坑东西相对,南距一号坑25米,东距二号坑120米,面积约为520平方米,整体呈凹字形,由南北厢房和车马房组成,车马房中有一辆驷马战车及四件兵马俑,三号坑共可出土兵马俑68个。从3号坑的内部布局看,应为一二号坑的指挥部。三号坑是三个坑中唯一一个没有被大火焚烧过的,所以出土时陶俑身上的彩绘残存较多,颜色比较鲜艳
面对秦俑坑遗址现场,人们首先感觉到的是“大、多、真”。“大”即陶俑、陶马的形体高大,和真人、真马大小相似。“多”是指数量众多,和秦国的左、中、右三军相近,显示了一种恢宏的气概和巨大的力量。“真”则是形象记录了许多富有个性特征的秦国真实战士,是秦国军队的真实写照。
秦兵马俑严格地模拟实物,力求与实物相似。各类武士俑的高矮、胖瘦以及面型、须发的样式等,在刻画上都十分严格、认真。陶俑高者约2米,,,略高于当时一般秦人的高度。服饰、甲衣种类繁多,且有级别之分,连秦俑腰间系的革带和带钩,头上束发用的发带,以及发丝、发髻、发辫,腿部扎的行滕、胫缴及靴、履,甚至连行滕上的绑带、鞋带以及鞋底的针线头等细枝末节都雕塑得一丝不苟,维妙维肖。
秦俑不是自然摹拟真实人物进行形象塑造的,而是经过提炼概括,仅求其形似。它所注重的是精炼地表现大貌。为了达到形象生动、传神的效果,都做了必要的艺术夸张和重点刻画。如表现须眉,作者就没有拘泥于刻画毛根出肉的真实,而是借用夸张手法,把须眉塑造得有角有棱,特别是胡须,有的塑得飞动、竖起或翻卷起来。这种夸张使人并不感到意外和失真,反而有助于人物精神、气质的表现,使个性十分鲜明。有的陶俑头发的雕饰犹如瓜棱形,丘壑相间;有的就像绘画上的大泼墨,高高低低,波浪起伏。这样既使头发的蓬松质感增强,又把人物性格的豁达表现出来。
秦俑的造型表现了工匠在塑造人物的体、量、形、质等方面,已经熟练地掌握了人体的比例和形体结构的一般规律。除个别外,一般都搭配得适宜自然,比例大体合度,与民间画工所说的“行七坐五盘三半”,“一肩挑三头,怀揣两个脸”,“横五眼,竖三停(庭)”,“一个巴掌半个脸”,“三拳一肘”,“头脚一样大”等基本相符。所谓“皮肉明备,骨节暗全”,使人感到他们身上的脉搏还在跳动。
不仅如此,秦俑造型还把外部形体与内在精神、气质融为一体,体现了“形具而神生”的中国传统的审美要求。像那立如铁塔的武士俑,往往表现性格粗犷,气质勇猛;清秀型身材的俑,则显得文雅、伶俐;身材魁梧的军吏俑,表情肃穆、威严、刚毅、自信,好像胜券在握。秦俑不仅较成功地把握了整体,而且也注意到细节刻画,在技法上把圆雕、浮雕、线刻有机地结合,既表现出大的立体形象的体、量、形,也不排斥对某些细部做精细的刻画。如甲片随着身子的扭转而动,右脚上的鞋子由于脚前掌的着地而折曲,衣纹伴着体态的变化而曲转。种种富有韵律感的线条,烘托着人物的动态,增强人物形象的真实感,这些都标志着雕塑艺术已进入了成熟期。
秦俑比较突出的成就,是善于抓住不同身份、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着意刻画, 塑造了包括不同官阶的将吏;不同兵种,不同年龄,不同面容和性格的众多战士,以及来源于关中、西南、西北等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的各种人物形象。只要你站在一号坑前凝注片刻,那一列列、一行行神态万千、各具其情的勇士们,似乎都雄纠纠、气昂昂地迎面扑来,他们手执兵器,御驾战马,所表现的是一支训练有素,具有极强的作战力量的军队,这种形象,是当年作为战国七雄之首的秦人挥戈东进,策马驰骋,气盖山河,声震华夏,统一中国的雄姿的凝结,是用秦地的黄土塑就的秦之史诗。
秦俑彩绘的特点一是色调明快、绚丽,二是运用强
上海荣威汽车市场营销方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