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术后肠内营养支持治疗
阜阳市人民医院外科宁长青
营养支持概述
外科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普遍较高,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处于中度以上应激状态,,满足不了机体内在应激状态下的营养需求,合理的营养支持及护理措施,可防治营养不良,改善患者预后.
1976年Bistrian对美国某医院住院患者进行营养调查:
内科住院患者的44%,外科住院患者的50% 存在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
1985年赵扬冰:普外科非急诊住院患者40%存在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
1989年江西医学院吴兆敏:普外科住院患者中47%存在有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
近年研究明确指出营养不良可使T细胞和B细胞的酶系统发生损害,免疫球蛋白浓度降低,从而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
TPN的发展历史:
和Wilmore 用动物研究证明胃肠外营养与经口进天然食物一样,可使小狗生长发育,证实了肠外营养的有效性.
经锁骨下静脉插管输入高热卡和氮源于临床获得成功,提出了TPN(全静脉营养)的名称。当时在我国称为“静脉高营养”。
TPN的发展历史:
70年代认识到过高的营养、热量会有损于病人的心,肝,肾功能,对代谢做了进一步的研究,提出过度的营养与营养不足同样对机体有害。强调临床上使用“完全胃肠外营养支持(TPN)”和“完全胃肠内营养支持(TEN)”概念。进行科学合理的营养支持。
TPN存在的问题:
80年代广泛应用TPN 发现一些问题:
导管并发症:
中心静脉导管留置阶段并发症(气栓、心脏穿孔、心内膜炎、静脉内血栓形成、导管栓塞、乳糜胸等)
中心静脉导管留置阶段并发症(气栓、心脏穿孔、心内膜炎、静脉内血栓形成、导管栓塞、乳糜胸等)
感染并发症:
导管败血症
营养液污染
肠源性败血症
代谢并发症:
氨基酸代谢异常
高血氨(肝功能不全)
某些氨基酸成分不足(半胱氨酸、牛磺酸、谷氨酰胺等缺乏)
高氯性代谢性酸中毒(肾功能不全)
糖代谢异常: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低血糖休克
脂代谢异常:必须脂肪酸缺乏和高脂血症
肝脏和胆道系统并发症
代谢性骨病
无机盐类代谢障碍
微量元素缺乏
维生素缺乏
肠功能障碍
肠内营养的意义
消化道是维持机体营养的最符合生理的途径,是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吸收与调节的重要场所
与肠外营养相比,肠内营养更符合生理状况,能维持肠道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降低肠源性感染的发生率,费用低,使用和监护方便
肠内营养的意义
增加肠道的运动;
促使胆汁排泄,IgA分泌的增加,中和内毒素;
刺激胰岛素样因子(具有生长激素作用)的释放,促进蛋白合成;
使肠道的血流增加,维持肠黏膜结构的完整,改善肠黏膜的功能,加速肠黏膜溃疡的愈合;
肝脏的血流增加,以增加机体的免疫功能;
减少肠道内细菌过度生长,防止菌群易位。
胃癌术后肠内营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