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西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韦应物,整体把握诗句含义;理解主旨,体味诗人所抒发的情感。
体会作者描绘的西涧晚潮时雨中美景及恬淡的意境。
教学重点:了解韦应物,整体把握诗句含义;理解主旨,体味诗人所抒发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描绘的西涧晚潮时雨中美景及恬淡的意境。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滁州,现今安徽滁县。西涧,西边的山间溪流。这首诗描绘的是春天傍晚的自然景色。
二、整体感知:
1、作者:韦应物(约737-792)早年当过唐玄宗的侍卫,建中二年(781)为比部员外郎,出为滁州,(785左右)为苏州刺史,后世称为“韦苏州”。他的诗卓然名家,“高雅闲谈,自成一家之体”,世以“王孟韦柳”并称,都继承陶渊明而各有特色。他的词不多,仅《三台》和《调笑》共四首。“胡马”一阕,极写边塞的荒凉,全无一字写人,却深切地体现了征人远戍的孤独和烦忧,选唐五代词没有不选这一首的。
2、背景资料:作者在安徽滁州,春游西涧赏景时,突遇晚雨,以情写景,借景抒情,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山水诗。
3、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三、细读品味:
1、“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首句写静景,第二句静中有声,烘托了环境的清幽。写春天繁荣的景物中,诗人独爱甘于寂寞的涧边幽草,面对深树上鸣声诱人的黄鹂却表示无意,置之陪衬。两相比照,幽草安贫守节,黄鹂居高媚时,其喻仕宦世态,寓意显然,清楚地表露了诗人恬淡的胸怀。
2、“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前一句静中有声,后一句虽动却静,是脍炙人口的即景好句。其中一
“急”一“横”,动与静相映照,清丽如画。从这两句诗中,似乎可以看出作者要在急剧变化的潮流中去寻求一点自由和安静。在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致里,蕴含了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四、合作探究:
诗人在诗中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明确:在中唐前期,韦应物是个洁身自好的诗人,也是
《滁州西涧》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