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经典诗文,传承中华文化
摘要: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中的古诗文蕴含着大量的人文资源,从小阅读传统文化经典,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巧妙渗透,不仅可以加深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而且也有利于语文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生;古诗文;阅读;诵读
古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内涵深刻,意存高远,蕴涵着大量的人文内涵,而目前我们的学生思想单纯、生活单调,正缺少这种文化底蕴。从小阅读传统文化经典,不仅可以加深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而且也有利于语文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引导学生感受古诗文之美
古诗的语言美,首先是指语言的韵律美。朗读、吟诵是学习古诗文的重要方法,也是诗词教学的基础。古诗文合乎乐曲的韵律、节奏,讲究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以及字数、句数的整齐、均衡。因此,古诗文即便不唱,诵读起来也朗朗上口,铿锵有声,自然而然地产生乐感,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吟诵,充分感受古诗文的音韵之美。
古诗的语言美,还指语言的精确美、凝练美。每首古诗的字数有限,因而诗人十分讲究用词的精当确切、凝练含蓄,有时一字一词,包含极丰富的内容。如,在教学李白的《望天门山》时,诗写天门山附近长江的雄伟景色,以简洁的画面,表现长江的磅礴水势及天门山夹江对峙的险要,其中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一句中的“出”和“来”化静为动,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地势的险要,给人以动态画面之美。
古诗最重要的特点是讲究意境,这是诗人的情感理想同客观现实的高度统一,是一种独特美妙的艺术境界。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的“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这就是指诗的“意境”。诗的意境美是千姿百态的,有的雄伟壮阔,有的豪放豁达,有的悲凉凄婉,有的绚丽纤细,有的含蓄典雅……因此,在教学中巧妙运用多媒体,通过色彩鲜艳的动态视频、生动逼真的音响效果等手段,给学生提供与所学古诗有关的背景材料,为学生创设出生动形象的情境,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到诗歌的意境中去。
如,在教学《鹅》时,这首诗包含了丰富的信息,有鹅的色彩、形象、动作等等。由于课堂条件的局限,仅凭口头讲解不易达到预想的效果,所以,根据诗意,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方式将此展现。教学时诗画对照,相映成趣,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丰富、鲜明的表象信息,学生很轻松地踏入了诗的意境之中。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结合画面说说生动活泼、天真可爱的白鹅形象,学生就不难表达了:一身洁白的羽毛,两只红红的脚掌的大白鹅,在清澈浅绿的湖水中引颈高歌,悠闲自在地拔掌前行。此时水波荡漾,荷叶轻摇,荷花飘香
……这意境是多美啊!
一切文艺作品都需要表现感情,诗尤其需要。《毛诗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蹉叹之,蹉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里所说的“志”就是“情”或“情感”。“情”是古诗的根源,诗是诗人“情动而辞发”的产物。没有情感就没有诗,没有诗人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诗歌。所以在古诗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使学生体验古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通过审美体验,得到心灵的陶冶。
如何
诵读经典诗文,传承中华文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