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盐城附件.doc目录
附件01 城市总体规划历程与评价 1
附件02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6
附件03 历史沿革和自然条件 69
附件04 城市建设用地评定 72
附件05 城市现状综合分析 76
附件06 城市性质与规模 80
附件07 城市总体布局 88
附件08 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97
附件09 居住用地规划 113
附件10 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120
附件11 工业用地规划 130
附件12 仓储用地规划 138
附件13 绿地系统规划 140
附件14 城市特色规划 146
附件15 近期建设规划 153
附件16 远景发展规划 168
附件17 郊区规划 171
附件18 旅游规划 180
附件19 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 199
附件20 给水工程规划 214
附件21 排水工程规划 220
附件22 供电工程规划 225
附件23 电信工程规划 231
附件24 邮政工程规划 234
附件25 广播电视工程规划 236
附件26 供热工程规划 238
附件27 燃气工程规划 242
附件28 环境卫生设施规划 245
附件29 防洪排涝规划 250
附件30 消防规划 260
附件31 抗震防灾规划 265
附件32 人防规划 271
附件33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273
附件34 规划实施措施与建议 277
附录01 279
附录02 297
城市总体规划历程与评价
城市总体规划历程
建国以后至本次修编之前,盐城市共编制过5轮城市总体规划,对第5轮总体规划将作具体的实施检讨,现将前4轮总体规划基本内容介绍如下:
第一轮(1959--1978年)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规模:人口规模20万,用地规模25平方公里。
总体布局:城市用地沿几条主要河流呈楔行布局。
实施情况:受三年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不少在建工程因资金短缺而被迫下马,规划拟定项目大部分未能实施,仅城西北、东南部被拓为工业区。这一阶段,城市用地发展主要围绕城市中心,跨越串场河、小洋河逐步向南、向东扩张。
第二轮(1976--1985年)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性质:以支农、轻纺为主的工业城市,地区政治、经济、交通、文化中心。
城市规模:人口规模15万,用地规模15平方公里。
总体布局:以建军路与解放路交叉处为市中心,西北区以化肥、发电为主的工业区,城西为以机械为主的工业区,城南为以纺织、食品加工为主的工业区,城东为以仪表业为主的工业区。城市空间以老城为中心向各个方向均衡扩展,偏重向东。
实施情况:城市用地主要围绕204国道、城东交通干线、串场河、建军路、黄海路等交通走廊发展,其中沿建军路、黄海路的发展势头明显。由于规划期限太短,致使规划实施过程中城市用地结构很难调整。
第三轮(1981--2000年)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规模:人口规模30万,。
发展方向:向南为主,辅以向东,调整西北,适当向西。
总体布局:为了控制城市规模,分散城市人口,在市区附近的龙冈、伍佑、新兴、大冈等处建设卫星集镇。
实施情况:这一阶段,盐城撤县建市,这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为城市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新增城市用地主要是居住、公共设施、道路、绿化用地,实际上向东发展大于向南发展,与规划确定的发展方向有一定出入。由于缺乏市域规划的基础,城镇群体布局不尽合理。
第四轮(1990--2010年)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规模:人口规模36万,用地规模38平方公里。
总体布局:坚持“一城四镇”不变,用地发展方向以向南为主,适当向西,合理控制北部的发展。规划以串场河、新洋港、小洋河、蟒蛇河为界,将城市建设用地分为城中、城东、城南、西北、城北5片,经济开发区备用地选择在伍佑镇南新河地段。
实施情况:这一阶段,盐城经济开发区的成立(1992年)和盐都新区的建立(1996年),城市呈跳跃性增长,用地扩展以向南为主。
上轮城市总体规划概要
城市规划范围
城市规划区
由盐城市城区行政管辖范围及盐都县所辖潘黄、马沟、伍佑三乡镇组成,总面积583平方公里。现状(1997),;规划(2010),。
城市规划用地
东(由北向南)至通榆河、沿新洋港至木楼五组东侧沟、沿新河至光荣河,南(由东向西)至墩沟、向阳河、沿丰收河至盐塘河,西(由南向北)至宁靖盐高速公路、西绕城公路及向北延伸的204方公里。
城市性质
江苏沿海中心城市,海洋经济发展基地。
城市规模
城市规模
现状(1997)
近期(2000)
远期(2010)
人口规模(万人)
36
40
5
盐城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盐城附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