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班班通”网络环境下小学科学有效教学研究实验方案.doc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班班通”网络环境下小学科学有效教学
研究实验方案

一、研究背景:
21世纪是信息和网络的时代, 信息技术对教育、对学校校园、对教与学产生了极大的冲击,教育作为一种知识产业同社会经济生活的其它领域一样也开始了深刻而广泛的变革。教育、教学与学习被卷入了一场有史以来最重大、最普遍、最深刻的变革之中。以互联网技术应用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不仅带来了横跨时空的全新的教学方式,而且促进了教学观念、教学过程、教学模式等深刻变革。
2000年10月,教育部召开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研究并部署了中小学加快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启动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从此,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明显加快。2001年教育部又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纲要》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电脑进入我县中小学校,条件较好的学校建立了一个电脑专用教室,其功能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扫盲教育。
上世纪末期和本世纪初期,大多数公办中小学校装备了一间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投影+屏幕,其中有条件的学校接入互联网络),农村小学建成了计算机多媒体卫星终端接收站,可以同时接收通过中国教育电视台发送的Ku频道数字压缩电视节目广播和卫星传输的多媒体宽带IP数据广播。教育信息的反馈和交互通过电话拨号接入互联网来实现。这是在我国中西部农村中小学用天地网结合的方式解决校校通的一种技术方案。这样,促使我们的课堂教学,逐步呈现演示文稿、演示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然而我们绝大多数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内涵认识不足,把学科教学不分学科和内容地盲目搬到多媒体教室,把学科教学上成“信息技术应用课”或是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简单相加,信息技术只限定在工具应用层面,教师或IT行业专业人士制作的课件也是一种固化的教学信息或固化的教学程序,忽视信息技术对学生高级思维训练的作用。且这种课件资源严重不足,教师自主开发课件资源耗时费力,丧失了整合的动力。这种多媒体教学只是在上公开课,研究课,示范课时才用到,并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也未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大面积的变革。
2010年9月“班班通”试点工作在我县黄歇镇和龚场镇中小学校启动,至2012年这三年间,“班班通”工程在我县中小学迅速推广,班覆盖率达60%。
所谓“班班通”即为普通课堂创设计算机网络教学环境。每间教室配备计算机、电子交互白板,接入互联网。具有教与学、双向通信交互和管理监控功能;具有丰富的、不断革新的、便于查询应用的优质教育资源。它是实现信息技术与各类学科课程教学整合,是一线教师将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结合实现混合教学的基本条件和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小学课堂教学信息化、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整合的突破。
这种“班班通”工程的建设无疑对我县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产生了积极影响和变化。
1、改变了教师备课方式。“班班通”工程,使教师从原来的手写教案,走向键盘输入,从纯文本方式实现超文本方式

“班班通”网络环境下小学科学有效教学研究实验方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dsmhb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2-12-24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