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西夏统治时期的河西教育.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西夏统治时期的河西教育
西夏又称白高大夏国,是中国历史上由党项族建立的王朝,由于位于北宋西北部,故称西夏。党项族原为羌族的一支,游牧于川西高原的山谷草甸之间,唐朝初年迫于吐蕃压迫迁徙至陕北一带,以牧畜为生。唐末时党项部落首领拓跋思恭因平乱有功获赐姓李,被封为夏国公节度夏州,成为当地的藩镇势力。夏州政权被北宋并吞后,部落首领李继迁起兵占据银州,攻破会州(今靖远、会宁一带),向辽称臣与宋抗衡,形成了事实上的独立地位。其继位者李德明与李元昊倾力向河西走廊发展,陆续占领兰州以西、玉门关以东的广大地区。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元昊在兴庆府(今银川市)称帝建立西夏,之后经过数年的宋夏战争与辽夏战争,与宋、辽(后为金所灭)形成三国鼎立之势,统治长达190年,公元1227年为蒙古所亡。
西夏立国前后,为了稳定局势,驾驭各部酋豪,与宋辽抗衡,在“严以刑赏、尚武重法”的同时,采用“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文化政策,将汉族文化、吐蕃文化、西域文化及其他文化一并吸收融合,从而形成了贯穿西夏王朝始终且颇具特色的西夏文化。元昊继位后,注重使用汉族人才,重教兴学,成就显著。1034年他命大臣野利仁荣效仿汉字创制了西夏文字,之后在建立官制的同时设立蕃学,选拔党项贵族和汉族官僚子弟入校学习,并提倡尊孔读经,吸取儒学营养,发展汉学,使各类文化教育机构迅速发展,日臻完善。据《西夏书事》记述:“元昊思以胡礼,蕃书抗衡中国,特建蕃学,以野利仁荣主之;译《孝经》《尔雅》《四言杂字》为蕃语,写以蕃书,于蕃、汉官僚子弟内选俊秀者入学教之,俟习学成效,出题试问,观其所对精通,所书端正,量授官职,并令诸州各置蕃学,设教授训之。
”到夏仁宗李仁孝时,更是尊孔子为文宣帝,令“州郡悉立庙祀,殿宇宏敞,并如帝制”,并开办科举,策试举人,还再次下令“州县各立学校,复直小学于禁中”,接着又立大汉太学。而所有州县的学校、禁中小学、京师太学,均以儒学为教授内容,儒学之盛与中原不分轩轾。
河西地区自东汉以来儒学就获得蓬勃发展,至五凉而达全盛,后经隋唐的着力经营历五代而不衰。西夏入主前,河西地区的割据政权都是在吐蕃统治瓦解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除瓜沙归义军政权外,甘州回鹘政权和凉州蕃汉奴隶主政权都是以少数民族为主的政权,文化教育发展非常有限。极为重视发展教育的李元昊,称帝立国后的第二年(1039年)即下令各州置蕃学、设教授,并对硕儒博学之士大加重用,使河西各州郡县学在重儒兴学之风中逐步设立,学校教育随之恢复、发展和兴盛,并培养出不少有用人才。镌刻于西夏仁宗乾祐七年(1176年)的西夏黑河建桥敕碑,落款中有“都大勾当镇夷郡正兼郡学教授王德昌”之句,不难看出王德昌的职务除“都大勾当镇夷郡正”外,还兼郡学教授,由此也可证明元昊统兵占领河西并在甘州设立镇夷郡后,镇夷郡的郡学就已建立。至于人才培养方面,《西夏书事》曾记载,夏仁宗李仁孝时期的凉州人权鼎雄“天庆中举进士,以文学名授翰林学士。”当然,因才学而得到重用的河西人,肯定不止权鼎雄一人,据《元代西夏人物表》统计,活跃于元代初期的370余位西夏历史人物中,祖籍属河西地区的就达64人。
西夏时期河西地区文化教育情况,也可从各地大量的西夏文物中得到佐证。上世纪,在河西各地相继发现了许多西夏文

西夏统治时期的河西教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dfjmvg964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