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后庆:教育的未来就是“回归”
4年09月16日 作者:尹后庆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今天所有靠物质、靠金钱所能解决的问题都不再是主要问题,最难的问题还在于让教育真正回归到“人”的本原上来,让“人”成为教育的目的。
每一个今天都会变成昨天,每一个昨天都会变成记忆的片段,我们需要的是通过对过去走过路的追寻和积淀产生对未来的预见和对扑面而来的未来的洞悉。
不同的时代对教育有不一样的要求。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引发了全球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剧烈冲撞和交融,还缩短了人类生存空间的距离,模糊了时间概念。
从摆脱电话线到隐形网线,技术正在改变着学习生活方式,而改变的核心就在于丈量“意义存在的尺度”。这种基于数字化生存方式上的改变使得“当下的冲击”成为一种“文明的冲击”,它来源于信息技术革命激活的客观世界的复杂性,而这种复杂性好不好,可以通过主题体验来检视。好的标准是什么,通过体验把握住意义,复杂性就是“好的”;如果失去了意义,让各种需求剥夺了我们的主体体验,甚至带来焦虑,复杂性就是“不好的”。因此,信息时代的时空就是意义存在的尺度,只有学习生活的目的和意义才能调节学习生活的速度。从这个意义上看今天信息时代的教育与学习,为什么要回归本原、回归“人”的核心就不言而喻了,而这恰恰是从传统走来的教育工作者如何迎接未来所带来的最大挑战和难得机遇。
美国教育部长邓肯曾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的投入很大,却没有产生像在生产和流通领域那样的效果呢?其问题的核心就是教育为什么没有发生结构性改变。美线报告》也预测了云计算、移动学习、学习分析和开放内容将成为基础教育的应用方向。事实上,上海已经在这些领域展开了探索,但关键问题还是在于找到“意义”。只有让每个人都找到学习的意义、生活的意义、时空改变行走和思维方式的意义,那么教育才可能真正实现结构性突破。
与信息化同样面对机遇与挑战考验的是国际化。未来上海基础教育走向国际化的重要标志不是拥有多少门国际课程,而是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与包容。东西方文化教育之间有差异,但不应有鸿沟。他们的融合应该是水的融合、是看不见的,不是凑合、叠加而是整合。在融合的过程中差异客观存在,包容至关重要。文化差异是历史形成的,是因为地域、地理环境带来的种种因素形成的,是不同民族的历史传统及生活习惯造就的。不管今天全球化背景如何,具体到个人的时候差异则是个性的。全球化不会也不应抹杀差异、磨平差异。但是因为交流的频繁,差异更加明显,冲突的机率增加,因此沟通和包容显得更为重要。
未来曾经很遥远,远得让我们无法清晰地描绘或精准地畅想。但是,教育的未来却很近,近得可以触摸——因为我们每天面对的孩子就是未来。教育是培养未来人的领域,因此我们必须思考教育对象的将来,以超前的眼光触摸未来,让未来提前到来。正如《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所说:“如果今天你不生活在未来,那么明天你将生活在昨天。”
作为一个亲历上海教育改革30年的见证者,我见证并参与了上海大规模的课程改革。面对未来悄然已来的态势,常常扪心自问:在自己的历史接力棒中是否尽了应尽的职责?
上海基础教育在内涵发展“深水区”中破解的难题也是世界共同关注的焦点,这说明我们正在走向前沿,
也正创造出
尹后庆 教育的未来是回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