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巴赫键盘作品的世俗性
【摘要】本文以巴赫世俗性键盘音乐为出发点,浅析巴赫键盘作品的风格形成的历史背景对巴赫的影响,从而多层面的展现巴赫世俗性键盘作品贴近社会大众生活、富有深刻哲理的思想。
【关键词】巴赫;世俗性;键盘作品;法国组曲
巴赫的作品是每个钢琴学习者的必修课程,在巴赫的键盘音乐中,精炼而个性化的主题旋律,和声调性的结构性,规模的宏大以及形式的清新,都被他融入在一起,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世俗性的特点在他那富有生活气息,风格清新的键盘作品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一、巴赫生平简介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于1685年出生在德国的一个小镇,巴赫的家族是个音乐世家,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巴赫从小受音乐的熏陶,展露出了极高的音乐天赋,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小提琴和中提琴。大约14岁的时候,巴赫就读位于吕内堡的名校圣米迦勒学校。在校2年中,他广泛地接触了欧洲文化,此外,除了参与学校的无伴奏合唱团外,他也演奏风琴与大键琴。他在威玛待了7个月,以优秀的键盘演奏者而出名,期间创作的很多管风琴曲如《d小调管风琴托卡塔与赋格曲》、《a小调前奏曲与赋格曲》、《C小调前奏曲与赋格曲》等。1703年8月,他接受了在该教堂的风琴师的职位。柯登时期是巴赫一生中最为高产和未受干扰的时期,这段时间他创作了许多器乐作品:《勃兰登堡协奏曲》,《键盘小曲集》,《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卷)和小提琴,大提琴独奏作品等。作为教会音乐的指挥,他要督导教会乐手,提供礼拜式中的乐曲。在这里他创作了最伟大的宗教作品《马太受难曲》,《约翰受难曲》,《B小调弥撒》和《圣母颂》,宗教剧及大多数的教会清唱剧。1729年他组织了著名的大学音乐社,由职业歌手和学生组成,每周举行音乐会。巴赫的最后一步键盘作品《赋格的艺术》被誉为音乐家们的
“哲学著作”,他以音乐思维中的高度逻辑性和结构的严密性来反映音乐所包含的数理与宇宙的和谐之美。巴赫于1750年7月28日在莱比锡逝世。
二、巴赫键盘音乐世俗性的来源
所谓“世俗性”就是内容上反映普通人的现实生活的愿望,表示他们的审美趣味和情调,在形式上适合市民的欣赏层次和喜好。在巴洛克时期,宗教兴盛。天主教和新教之间在17世纪上半叶进行的战争对当时的艺术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代表中产阶级的新教和代表封建旧王朝的天主教都在利用巴洛克这种新的艺术为其服务。随着经济政治在17世纪后半叶的稳定,文化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宗教音乐世俗化的音乐也日益蓬勃发展,而巴赫正好出生于17世纪下半叶,所信仰的是经马丁路德改革后的新教,他努力地推动宗教改革和新教圣咏,把圣经从希腊文翻译成德文,编写除了德语的圣咏,让更多的市民阶层能够听得懂,使大众了解,宗教音乐离不开人民的生活。新教使巴赫产生了崇高的信念,淳朴的信仰。18世纪启蒙运动在德等”、“自由”、“博爱”的旗帜,人人平等,提倡个性解放。启蒙主义者强调人性的力量。巴赫曾在莱比锡生活,当时的莱比锡是德国启蒙运动的中心。所以可以说,启蒙运动也给予巴赫深刻影响。巴赫在音乐思想上的高度逻辑性,结构的严密性,都与启蒙思想有一定联系。
巴赫生性纯真、善良、诚挚,谦卑,他以特有的自省方式探索人生真实的意义,这一特征也同时体现在了他所创作音乐的世俗性。巴赫的作品不仅是宗教性,他的作品也深深扎根于德国传统民间音乐和
浅谈巴赫键盘作品的世俗性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