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高年级学生音乐课堂普遍存在“厌动、畏唱、浅赏、无创作意识”现象,将“快乐”元素渗透到课堂中,让学生肢体和感观上同时快乐,感受音乐带来的心灵充实感和期待感。
【关键词】“快乐”音乐课堂 音乐赏析 节奏
我是一名从教小学中高段音乐教学多年的老师,学生厌动、畏唱、浅赏和没有音乐创作意识和激情这些客观原因经常使得我的音乐课堂死气沉沉。这是学生身心发展到一定阶段必定会产生的“积极退化”现象。这与我理想中的“快乐”音乐课堂相去甚远。我认为:音乐课堂的快乐不仅仅表现在学生肢体和感观上的快乐,还应包括感受音乐带来的心灵充实感和期待感。为了使中高段的音乐课堂重新焕发激情与快乐,我曾经尝试着针对上述的问题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一、让学生尽情动起来——感受肢体与节奏和谐的快乐
音乐是“动”的艺术。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可见,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尽可能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在师生互动当中,一同分享掌握知识的无穷乐趣。而高年级学生普遍存在性别对立的现象以及身体发育带来的羞涩感,使得学生不愿在课堂中动起来。这时候教师应该淡化角色,从讲台上走下来,把自己当做学生中的一员,做学生的朋友,让生生不愿互动的场面,先从师生互动开始。如果教师热情洋溢,因材施教,适时加入学生习惯的语言、动作,让语言和体态与学生时时共鸣,互动的局面就形成了。少儿频道“智慧树”这档节目让我有了启发,在音乐课堂中,我尝试着将这种“模仿”游戏作为一块诱饵,穿插节奏练习,要求学生在每节课中都尽量用富有节奏感的语言或曲调进行节奏说白或律动。例如:教师问句:2/4 请你跟我︱这样做︱学生回答:我就跟你︱这样做︱学生跟着老师打节拍。从模仿教师拍打节奏——模仿个别同学——自己创编节奏。整个过程中不要怕学生说幼稚,要像搭“脚手架”那样,帮助和引导学生逐渐深入学习,以期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畏难情绪是学生缺失兴趣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要充分考虑这一点,采用“支架式”教学策略,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及时鼓励和表扬,帮助他们建立音乐学习的持久感和信心。老师由此,还衍生了很多在节奏感训练中培养协调和协作能力的活动。如:要求全体起立,手拉手围成大圈,听节奏指令,用身体语言表现节奏,还要维持圈的原状。活动中,因为节奏混乱使得大圆圈散开的现象成为教师团结教育的例子,让他们明白,在合唱、舞蹈等活动中,如果没有团体协作意识就会破坏整体效果。这种动感游戏不单单是节奏感的训练,还是团结协作意识的训练。
二、让学生大胆唱出来——享受情感抒发的快乐
高年级的学生之所以畏惧在课堂中唱出声音来,很大原因在于青春期变声带来的苦恼。他们害怕同学会笑话他(她)嗓子像鸭叫。所以,我觉得克服学生的畏缩心理,树立学生的自信感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我们要让学生明白唱歌是一种情感的抒发和宣泄,:”哪些人或哪些场合下,人们用歌声去表达和与人交流?”很多少数民族(如壮族\布依族\柯尔克孜族等)用歌声表达情感,与人交流;很多地方戏剧(如用剧\越剧\京剧等)用歌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外国的歌舞剧、音乐剧也非常注重歌唱的表现方式。由此让学生深刻了解到歌唱是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很多歌曲都表现了一些情感主
小学音乐论文:小学高年级”快乐”音乐课堂的思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