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教育异化之狱
“起初你讨厌它(监狱),然后你逐渐习惯它,足够的时间后你开始依赖它,这就是体制化。”屏幕上,一字一句,从老布口中吐出。从心底溢出的悲哀漫向我的周身,因为,我突然发现——我们何尝不是这样!
任何一种组织、制度、社会都可以视肖申克为缩影,我们的学校,某种程度上也是一座肖申克城堡。当我们离开这座城堡时,我们中的绝大多数是注定要被体制化的。即使进入社会,体制对人的侵蚀也一刻不会停止。而现实中的每一个人,及至教育场域中的每一个人,都在自觉不自觉地扮演着肖申克似的角色。
从老布之死谈异化的教育
影片中,最撼动人心的一个片段——老布,出狱了,却自杀了!影片中,让我们笑得心痛的一个片段——瑞德,出狱了,却无法抛却“请示”!他们,已经被长期的监狱生活“体制化”了。其实,在长期的学校生活中,学校教育不仅影响了家长、教师的观念和行为,同样也影响了学生的行为。学生甚至将所接受的教育视为理所当然,并内化为自己的一套价值体系,不管这种教育是否异化。
在某小学实地观察期间,我发现该校六年级的音、体、美课程在复习课表上全部被取消,于是就此了解学生的看法。
笔者:音乐、体育、美术等课都上吗?
学生1(抢话):我们都不上。(显得很不满)
笔者:你们是什么想法?
学生1:当然想上,最喜欢上体育课。
学生2:我觉得不上音乐、体育、美术课,老师应该是为我们好,是为了让我们学习更多的知识。
笔者:那你觉得体育、音乐、美术是不是知识呢?
学生2:属于。
学生3:(插话):是特长。
学生2:音乐课上老师给我们讲了很多知识,给我们讲以前的战争什么的……
笔者:那是历史知识。那你学会欣赏音乐了,是不是获得知识,是不是你个人的一种提高呢?
学生2:……(沉默,思索,可能以前没有往这方面想过)
笔者:那么,音乐、体育、美术给语文、数学让路,你们觉得这样做对你们好还是不好呢?
学生4:我觉得一个星期上一课吧,也不要太多,因为我们六年级了,也快毕业考试了。上一课,透透气吧。
学生5:我觉得最好给我们一堂课,音乐、体育、美术啊,都上,你选哪个你就去玩哪个,然后别的课都可以给老师的(指给列入考试科目的老师)。
此后,我就这个问题对该班班长进行了个别访谈。
笔者:现在音乐、体育、美术课都不上了,是吧?你希望上还是不上?
班长:当然不上啦!因为这些科目到最后我们又考不到,考的是语文、数学、英语和社会自然。
笔者:那你觉得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班长:为了有个更好的明天吧!
笔者:更好的明天是指?
班长:能上好的学校,有好工作吧!
笔者:你是否认为考试的科目挤占了音、体、美的时间?你认为这些科目的价值是否相等?
班长:不相等,有重有轻。要考的科目更重要。
……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班长给出的答案很明确——要考试的学科知识最有价值。而大部分同学把音体美定义为“特长”,这些学科成为考试科目的“婢女”,真是耐人寻味。
较之于家长和教师,学生,成为了异化教育的直接的异化对象。他们作为弱势群体,在庞大的教育体制面前不是丧失发言权,而是在根本上还没有学会发言之前,就已经被在价值观、判断力上加以异化教育的影响,视异化教育为理所当然,从而使他们成为更进一步的教育异化的强
超越教育异化之狱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