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经济的几个问题
《历史教学》编辑部,天津300051,任世江
[关键词]精耕细作,土地私有权,抑商政策,资本主义萌芽,明清经济
看易中天、于丹的电视讲座,总有一个念头:假如让他们讲讲古代中国的经济,能不能绘声绘色、引人入胜呢?政治和思想文化都离不开人的故事,但经济讲的是概况和现象,比较枯燥。要使高中生对古代经济产生学习兴趣,就要研究哪些内容贴近他们的经验,使他们容易理解;学起来津津有味,才能真正进入理性思维。要达到这种程度必须精选学习内容,突出主干知识,教学中进行恰当的联系和比较,提出学生能够思考的问题。
现在,几种版本的高中新课标教科书古代经济这个专题的内容差别似乎最大。古代农业岳麓版写了3课,人教版和人民版只用了1课;土地所有制岳麓版说有三种,人教版和人民版基本意向是两种;人教版、岳麓版介绍了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人民版则使用“部分学者认为有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这一说法;岳麓版认为明清经济发展到一个新高峰,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人教版认为明清的重农抑商政策不仅阻碍工商业的发展,而且强化了自然经济。细节内容的差异就更多了。本文拟从时代性的要求,讨论教学内容的选择角度;联系学术研究的成果,讨论这一专题的基础性知识。
古代农业的耕作技术与耕作方式
世界上的文明古国不只有中国,但是,唯有中华文明始终没有中断过。古埃及、古巴比伦都在公元前就被异族征服,印度河流域的哈帕拉文化也在公元前销声匿迹。古希腊、古罗马有过辉煌,但也被蛮族取代,西欧更多地继承了日耳曼人的传统。为什么中华文明能够传承不息呢?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农业技术的发达使农业基础超常稳固,应该说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精耕细作毫无疑问是古代中国农业技术的特点。这是古代中国农业强大生命力的来源。古代农业强大的生命力正是中华文明得以持续发展的最深厚的根基。
从原始农业开始,中国农业就有自己的特色。粟和水稻是我国北方和南方土生土长的品种。小麦源自西亚,从新疆传入中原。西周时我国已种植小麦。李根蟠先生在《中国古代农业》中说:小麦最早叫“来”,甲骨文的“来”还表示“行来”的意思。玉米是中南美洲的品种。西亚、中南美洲和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是世界三个主要的农业起源中心。
粟是从狗尾草培植而来的。粟,古代也叫稷,俗称谷子,脱壳后叫小米。商周时主要的农作物还有黍(黄米),中学一般不介绍。粟在唐代以前一直是北方大众化的粮食。人们常引李白的诗“只有数斗玉,不如一盘粟”,说明粟是当时人的主食。粟的外壳坚硬,防虫防潮,可储存几十年不坏。唐初,租庸调中的“租”规定要交纳的也是粟。中唐实行两税法,夏税征收小麦,说明小麦种植很普遍了。小麦自春秋以来不断被推广,汉代发明石转磨后将小麦磨成粉,可以做成各种精细可口的食品,促进了小麦的大面积种植。汉代时面粉做成的食品通称“饼”,馒头叫“蒸饼”,面条叫“汤饼”。《水浒传》里说武大郎卖“炊饼”,炊饼也是馒头。到宋代,小麦取代了粟的地位,成为仅次于水稻的主要粮食作物。高粱起源于非洲,最初在我国西南民族地区种植,宋元时开始成为黄河流域的主要农作物之一,进一 步排挤了粟的地位。
南方始终以种植水稻为主。随着人口的南迁和江南的开发,水稻产量猛增,同时,江淮和华北也种植水稻。唐代已出现南粮北运的现象
古代中国经济的几个问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