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北草原的诗意栖息与文学叙事.doc关于西北草原的诗意栖息与文学叙事
关于西北草原的诗意栖息与文学叙事导读:。在这里,草原既给人一种静美脱俗的熏染,同时也给人一种宗教氛围的感化;仰望和崇拜雄鹰的姿势与勇敢,同时也看到草原的博大神奇后面还有苍凉的羁绊和原始的冷落;期待心灵的平静和洁净,同时也渴望现代文明的富庶和繁华……这些客观辩证的深思与揭示,也就走出了片面主观的窠臼束缚,让散文的记忆打上了一种感性与理性有机结合的新疆伊犁大草原,是一个地理上的概念,也是文人心中的一块圣洁的心灵栖息地。对于大西北的印象,大多数人似乎主要是来自于教科书的简介及文学作品的描写。那种辽阔、苍茫、高远、洁净、寂寥和雄奇,这些字眼也好像常常在我们的想象和遐思中,幻化为一种探奇的冲动和莫名的向往。于是,在广西作家梁晓阳的长篇散文《吉尔尕朗河两岸》(入选2012年“新疆民族文学原创和民汉互译作品工程”第二批扶持出版项目,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13年1月出版)的引导下,笔者饶有兴味地浏览了一次天山脚下吉尔尕朗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
在这里,读者可以从的十六章二十七万字的系列散文中,获得一种身临其境的游历快意,也可以从中分享对祖国大西北风貌的一种独特的情感和历练、一种诗意栖息的发现和文学叙事的浸染。
对于西部大草原的情结,可能主要源于其与夫人的结识、交往、恋爱、结婚和日常生活。其眷念的黏度、体验的深度、感受的纯度,是一般人的游记散文和地域风情描绘所不能比拟的。其理由在于,是以双重身份介入其中的:外地人的眼光和半个主人的女婿身份,使得他的观察、触摸、感悟和叙事具有一种特殊的意味和深潜的发酵,同时也具有一种比较客观而公正的评价和反思。这种结合和融入的方式,在看来,“一个因为庸碌的南方生活而显得六神无主到处寻求寄托的文弱书生,能够与这些强悍而丰富的民族魂魄相遇并且心有相通,这实在是上天赐予我的一份机缘和福气。”(P132)于是,像一只候鸟在南北来回飞翔,并将精力和关注的情雨主要或大量地挥洒于西北那片陌生而神奇的土地上:以一个汉人的视角,在夫人及其岳父母家庭的关爱呵护下,在草原的疆域里奔走、在雪山的纯洁里洗礼、在毡房的变迁中寻找、在雄鹰的翱翔中幻想、在马群的奔腾中追逐、在羊群的飘逸里神游、在菜园的劳动中收获、在会“姑娘追”的民族风情里愉悦、在朝霞晚风的自然风光里陶醉……这些诗意的栖息地,与其说是一片令人心仪和敬仰的绿色家园,倒不如说是人类心灵自由和精神超拔的演练场。在这里认识了西北草原的疏旷和辽远的价值,了解了哈萨克等少数民族牧民的纯真与质朴,唤醒了失去多年的自信和自由,也在逃离南方的苦闷和逼仄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存活状态。这种以自然疗法来回归本源、调整心态、放逐心情的做法,是一种多么明智而可贵的人生选择啊!
在吉尔尕朗河两岸,以较长的时间和宽广的空间,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幅个人视野下的西北风情连环画。他的叙事风格舒缓而内敛、沉静而奔放,只是把自己的所见所想平静地倾诉于笔端,以一种在场的姿态与一种欣喜和发现对话,不夸张卖弄,也不做作粉饰。比如新源马场的旧居与新房的对比、加乌尔山牧场的清晨和傍晚的变幻、天山长风吹过大平滩的四季美景、雪山河谷台地林区乡野村庄的地域特色……如幻灯片在读者眼前一一闪烁。既有历史的底色作为叙事的背景,也有时代的风云升腾于字里行间;既有赞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浓墨重彩,也有观察中的质疑和思考中的警
关于西北草原的诗意栖息与文学叙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