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其基础性地位不可动摇。近年来,我市依托良好的资源条件和区位优势,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现代化和外向度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已基本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业优势产业区。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市区及周边地区对农业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的占用越来越严重,农业资源和产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以战略的眼光重新审视宁波农业产业布局,给与一个全新的功能定位,并按产业集聚的原则进行合理布局就显得尤为迫切。做好这项工作,对于提高农业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品牌培育以及市场拓展能力,使农业的功能得到更好发挥,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六大联动”的战略构想,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为进一步保护和整合宁波市农业资源,稳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以更好地适应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进程,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优势产业,市政府决定在全市及各县(市)、区开展农业产业布局规划编制工作。其核心内容是如何有效保护和利用耕地资源,培育特色农业产业,建设具有规模、特色优势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为我市农业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提供科学依据。
按照市政府的统一部署,规划编制工作涉及全市范围。市级规划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专家为主编制的《宁波市“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基本思路研究》为基础,主要从我市农业发展的现实条件出发,提出了产业布局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构想,拟定了农业产业的发展重点和布局的基本框架,对全市范围内2006~2010年期间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水产业等产业的主要农业产业基地、加工基地和流通市场进行了布局,明确了发展目标和具体的基地建设内容,最后提出了保障规划实施的政策措施。规划与《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宁波市土地利用规划》、《宁波市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宁波市“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宁波市“十一五”海洋经济规划》、《宁波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规划》、《宁波市农产品种苗基地建设“十一五”规划》、《宁波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以及各县(市)、区农业产业布局规划等规划相衔接。
一、农业发展基础条件
我市地处东海之滨,行政区域面积19123km2,其中陆域面积9365 km2,海域面积9758 km2。沿海有杭州湾、三门湾和象山港两湾一港,市境内海岸线总长1562 km。市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西南部有四明山和天台山两支山脉分布,中部和北部主要为平原,间有低山丘陵,沿海岸多港湾、岛屿。最大河流甬江由余姚江、奉化江两江汇合流入东海。
我市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1300~1400mm,5~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60%。
据国土资源局数据,,%。,%。据统计局数据,,、。全市有沿海潮间带滩涂面积156万亩,其中可用于养殖约28万亩;-10m以上的浅海面积为114万亩,其中可用于养殖约5万亩。
我市辖六区(海曙、江东、江北、鄞州、镇海、北仑)、三市(余姚、慈溪、奉化)、二县(宁海、象山),共83个镇、11乡和59个街道办事处。2005年末,,,,%,%:%:%。,。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40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810元,%。城市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已建成全国文明城市,获得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称号,生态市建设正在扎实推进。
(一)农业生产现实水平及特点
1、农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农民收入稳定增加
,%,%。,%,年均增长6%。粮食、蔬菜、肉类、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平稳增长。从事农业的农村劳动力逐年减少。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810元,%,年均增长9%。
2、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区域化布局初具规模
经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基本形成了创汇蔬菜、榨菜、蔺草、竹笋、茶叶、水果、花卉、水产、生猪、禽蛋等为主的十大主导产业
宁波市农业产业布局规划 -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