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理解散文特征 重构散文有效教学.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理解散文特征重构散文有效教学
语文课程体系中的“散文”指的是那些具有文学色彩,形象、情感、审美特点比较明显,又非小说、诗歌类的作品。既然属于文学作品,那么散文阅读教学就应该界定为一种审美阅读,而不是着眼于信息筛选和处理的信息式阅读。只有正确认识散文的艺术特征,并把这种认识迁移到教学中,才能提高散文教学的针对性及有效性。
一、散文贵在处处有“我”。
“我”的存在:正因为散文中有“我”的存在,所以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握每一位作者、每一篇散文情思的独特与深刻,切忌出现肤浅化、概念化、标签化的“主旨”。
对于《背影》这样的经典作品,要破解文本,就要从文章的最后一段开始。这是文章的收穴之处,隐藏着《背影》之所以“好”的秘密,也蕴涵着《背影》文学经典性的最重要的潜质。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两方面体会。第一,在主题内容和思想上,朱自清虽“只是写实”,却真切地写出了父子之间的血缘关系,会有摩擦,也会有波折。由此可见,《背影》不像一般同类作品那样简单、浅显,即便失去了“纯情”,却收获了家庭、人生等多个角度的复合的厚重的体验。第二,只有发现了《背影》中轻易不露真容的“豹尾”,才能发现《背影》在艺术上的讲究与到位,即对文章结构、情感表达、语言选择等多方面的控制,这种控制是那样强大有力,又收放有度,浑然天成,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写《背影》其实用情极深、用力极猛,处处可见
“我”的身世经历,“我”的情感所在。
:散文教学的关键不是抓人物,而是找到作者最想说的那句话。即便是叙事性散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也要有别于小说的人物分析。有的老师在对《背影》进行教学设计时确定的教学目标是:掌握本文抓住人物形象在特写环境下的典型特征进行细致描写的手法。这些都是吃力不讨好的教学策略,属于小说教学的范畴。散文中的“我”是“我之情”“我之意”“我之志”——“我”之思想感受,只有抓住“我”之情感所在,才是散文教学的重点。
二、现代散文越来越重视思想、理性、理趣。
“情”是散文的命脉和魂魄。因此,教学中要注意挖掘散文“思想”,不要止于简单抒情、议论,还要结合文中的“形象”来感染读者,体会其中的哲思。
例如《囚绿》一文,作者用大量篇幅极言对绿之爱,为“囚绿”铺垫;接着用繁笔写“囚绿”之执著,最后却不得不放“放绿”。“放绿”部分是文章主题所在。有前两部分的恣情抒写,步步“放纵”,到这一部分文意逆转,猛然收住,不仅造成了文势的变化多姿,在主题的揭示上更是发人深省。“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珍重”一词,隐含了对顽强抗争精神的敬重,以及对光明与自由的珍惜与向往。
三、精读文章,品味文章的语言。
著名作家柯灵说过:散文的文字虽小道,却是探察内心的窗口。品味散文的语言,主要是品味散文的重点语句。把握关键句,对于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至关重要。
:散文中有些语言看似反常,实则含义深刻,我们一定要重视这样的反常性语言。例如《家》一文,作者把家分别比喻为“一只船”、“温暖的港湾”、“永远的彼岸”。这三个比喻层层递进,表达了家不仅是港湾,而且从人生的起始到终结来看,家还是永远的岸——它既是每个人登临人生世界的起步之岸,又是每个人离开现实人生的离别之岸。

理解散文特征 重构散文有效教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jiaxidong_01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6-30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