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向善教学
在教学《祝福》时,让人震惊:祥林嫂的不幸令人同情,而学生读着却觉得好笑,特别是读到“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时,学生竟笑得天真烂漫。这句话很深奥,学生读不懂――更不要说对不幸者真诚地同情、平等地相处、尊重地给予了。不能怪学生,只能怪目前在教学中的价值导向出了问题。怎样引导学生向善,怎样利用文本中“善”的火花,去点亮学生“善的本性”呢?
一、何为“善”
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从孟子的性善开始,到荀子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到今天,有关人性善恶的争论一直不休。这是一场没有休止的争论,无意陷入争论的泥潭。至于善本来是什么或就是什么,那过于复杂,就让学者们去探求吧。在这里,只想探讨善应该是什么,或者说像什么――也就是对善的粗浅理解。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老子认为,善的极致就是像水一样,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有功于万物而又甘于奉献。正因为这样,上善之人,也就像水一样,广泛施恩却不求报答,包容万物而又悲天悯人。
水看似柔弱,掬一捧,舀一瓢,喝一口,随心所欲。放之海洋是海洋之大,放之江河是江河之长,放之杯盆是杯盆之形,在瓶罐中是瓶罐之状。可以蒸发上青天成白云,可以渗透到地下成清泉,可以变身成雾淞和冰雪,可以凝结成露珠和甘霖。水的柔弱是真的软弱吗?水的柔弱是真的无能吗?不,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水无脚,却能穿过千山,行万里入海;水无刃,却能切割岩石成万丈深壑;水无形,却能站成冰山壁立千仞;水无力,却能排山倒海成空前灾难。善亦如此,看似柔弱,却蕴藏着巨大的力量。
二、为什么要“向善”
当人看到阳光的时候,人的心里就充满了阳光。人的精神离不开肉体,肉体健康也离不开精神的阳光。当人的生活开始改观,也就是世界的改变。从善或从恶的不同出发点看世界,直接影响到人的世界观、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这是两条截然不同的路。从善的出发点看世界,这世界就是一个善的世界,到处都是乐观、积极、阳光、爱心、美好、优良、高兴、巧妙、信任等;反之,从恶的出发点看世界,这世界就是一个恶的世界,这世界充斥着沮丧、消极、阴暗、虚伪、丑恶、拙劣、低俗、糟糕等。不管走哪条路,但有一点是人们所共识的:不论人之本性之初是善是恶,生而为人,最终都是要趋向于善的。《论语》中曾子有言:“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关于向善的主张,从来都是如此,古今无二,中外同归。
如果不向善,不足以立足社会,立足现实,立足生存,向善应该成为一种理想、一个信念、一种追求。教育不可能脱离社会,脱离现实,不顾生存,但教育也自有一方纯净的天地,完全可以有所信仰,有所追
上善若水,向善教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