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收支理论
国际收支理论
“物价现金流动机制”理论(Price Specie-Flow Mechanism)
弹性分析法(Elasticity Approach)
收入分析法(e Approach)
吸收分析法(Absorption Approach )
“物价现金流动机制”理论
。它提示了在国际金本位制下,价格变动对国际收支失衡的自动矫正作用。
休谟认为,在金本位制下,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就意味着本国黄金净输出,由于黄金外流下跌,本国商品在国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提高,而外国商品在本国的竞争能力则下降,于是出口增加,进口减少,使国际收支状况改善。
同样,国际收支顺差也是不能长久维持的。因为顺差会造成黄金的净流入,这又会趋于扩大国内货币供给量,造成物价上涨。物价上涨不利于出口而有利于进口,从而使顺差减少乃至消失。
这就是所谓“价格———铸币流动机制”的基本思想。
“物价现金流动机制”理论
按照这一理论,国际收支均衡的恢复,完全用不着人为的政策干预,在价格机制的自发作用下,国际收支会自动趋于均衡。
休谟的理论是以金本位制的存在和工资、物价的充分伸缩性为前提的。
但是,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以及各种固有矛盾的不断激化,金本位制的存在基础日益削弱,并在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冲击下很快瓦解和崩溃了。
“价格—铸币流动机制”发挥作用的另一前提——工资和物价的充分伸缩性,也由于大危机的冲击不存在了。
问题?
既然传统的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已不再起作用,那么怎样才能维持一国的外部均衡呢?
“凯恩斯革命”对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些经济学家纷纷借助新的经济学原理对传统的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实施改造或更新。
弹性分析理论
背景介绍
20世纪30年代,。1944年美国经济学家勒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马歇尔—勒纳条件”。
贸易收支等同于国际收支,不考虑国际资本流动;
进出口商品的供给具有完全的弹性;
假定其他条件(包括收入、其他商品价格、偏好等)不变,运用局部均衡分析方法,只探讨汇率变化对一国贸易收支的影响;
最初国际收支处于均衡状态。
弹性分析理论的前提条件
一国货币贬值,会使该国进出口商品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即该国以外币表示的出口商品价格将下跌,而以本币表示的进口商品价格将上涨,一般情况下,这会有利于一国商品的出口,并限制一国商品的进口,从而会使该国的国际收支得到改善。
但实际上,在不同的条件下,会有截然不同的结果,这取决于需求与供给的弹性。
马歇尔—勒纳条件(Marshall—Lerner Condition)
令E为外汇汇率(单位外币的本币价格),X为以本币表示的出口额,M为以外币表示的进口额,B为以本币表示的经常账户差额,则有:B=X-EM,
对外汇汇率求导,得:
设Dx、Dm分别表示贬值国出口商口和进口商品需求的汇率弹性,且Dx大于零,Dm小于零:
可得出:
马歇尔—勒纳条件(Marshall—Lerner Condition)
本币贬值能否改善一国贸易收支状况,取决于dB/dE的符号。
当且仅当时,则 dB/dE>0,货币贬值有利于改善贸易收支(称为马歇尔—勒纳条件)
如果,则dB/dE=0,货币贬值对贸易收支无作用。
如果,则dB/dE<0, 货币贬值会恶化贸易收支。
[经济学]国金6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