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师说
韩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传、师”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其、之、乎、所以”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培养自读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了解作者观点,学习对比说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敢于向世俗流弊挑战的精神和勇气。
2、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三岁而孤,靠兄嫂鞠育成人。怀瑾握瑜,满腹经纶却功名蹭蹬,历尽艰辛方才进士及第。走入仕途后又因性格耿直、直言无忌而贾祸,一贬阳山、再贬为河南、三贬潮州,颠沛流离,身心交瘁,但他能做到宦海浮沉而荣辱不惊。从政为官,鞠躬尽瘁,有惠及民。
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韩柳”。他是唐代古文运动(主张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文道合一、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写作背景:
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从师的风尚,但是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耻于从师的风气,韩愈不顾流俗笑侮,抗颜为人师,并著文猛烈抨击耻师的歪风,大力提倡从师学道。
释题:
“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与“议”相比,随便些。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有的偏重叙事,如《》;
有的偏重抒情,如:《》;
有的偏重说理,如:《》。
“师说”意思: 。
捕蛇者说
爱莲说
马说
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句读(dòu) 或不焉(fǒu )
经传(zhuàn) 从师(cóng)
传道(chuán) 苌弘(cháng)
近谀(yú) 长幼(zhǎng)
欤(yú) 老聃(dān)
蟠(pán) 贻(yí)
听读课文,注意生字词和句读。
朗读课文第一段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传授专业知识、解答疑难问题的人。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惑?有了疑惑却不向老师请教,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理解了。
(一)串译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生乎吾後,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出生在我前面的,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
出生在我后面的,(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出生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
[语文]师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