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漳州斗鸡习俗.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漳州斗鸡习俗
漳州斗鸡声名远播,历史悠久。它是以角逐为主要目的的玩赏型鸡种,具有精干结实、敢打善斗等特点。据1988年出版的《中国家禽品种志》,漳州斗鸡与中原斗鸡、吐鲁番斗鸡、西双版纳斗鸡并称为中国四大斗鸡。漳州斗鸡主产于漳州市芗城区,主要分布于芗城区的天宝、芝山、石亭、浦南镇及漳州市郊,在龙海市九湖、步文等镇有零星分布;其次在厦门、晋江、汕头等侨乡也有分布。百余年来,漳州人酷爱斗鸡,对斗鸡繁育、饲养、训练已有一套较为完整的经验,形成了独特的斗鸡习俗和斗鸡文化。
漳州斗鸡习俗的历史变迁
漳州人素有养斗禽的风俗习惯及爱好,并有斗鸡的选种及饲养经验。据1844年出版的《漳州府志》记载:“漳俗好斗鹌鹑,始于游手好闲之徒,继而士大夫子弟亦有为之者。”可家当时爱好斗禽,已成社会风俗。明清时期,漳州已有斗鸡。民国期间斗鸡很盛行,很多爱好者对斗鸡繁育、饲养、训练已有一套较为完整的经验,在国内以至出口东南亚各地颇有名气。据乡老所言,清末民初,漳州新桥头一带商家,特别是一些卖点心的饮食小商贩,家中饲养斗鸡,闲暇时就进行斗鸡,给养鸡户和邻近群众增加生活乐趣。这期间,富家子弟也争相饲养斗鸡,经常比斗,目的在炫耀自家的斗鸡善啄善打,勇猛超群,在互不服气时,就下了赌注比输赢。民国八年(1919)陈炯明在漳州修建马路后,街道宽阔,在马路上斗鸡时,围观的人很多。于是相习成风,养斗鸡和进行斗鸡成为市民的一种爱好。直至把郊区农民也带动起来。有些人为了争取斗赢,纷纷到南靖、长泰、漳浦等邻县选购一批较为强壮的公鸡回来精心饲养训练,准备参加斗赛。这时期,漳州的斗鸡都是本地鸡种,而厦门、石码已有饲养少量番斗鸡(外国鸡种)。这些番斗鸡是闯南洋的芝巴德等洋轮上的水手从外国购买偷来的,一只索价银元2-5元,最高价达12元。在引进过程中,因水手缺乏常识,往往只引公鸡不引母鸡,繁殖后代只好以本地母鸡配番公鸡,这样繁殖的第一代,漳州人称“一脱”,以后一脱母鸡再配正宗番公鸡,称“二脱”, “二脱”母鸡再配正宗番公鸡叫“三脱”……,到了“五脱”,所生公鸡基本上等于正宗番鸡。不过,这样繁殖法,须5年才能育成,时间太长,许多鸡主不懂育种法,费时虽久,却育不出好斗鸡。这时,圈主盛亚旗到厦门卖鹌鹑,看到几头从外国新引进的好斗鸡一红鸡和穹焦109等,以高价买回漳州,同时买回3只母鸡繁殖,从此,改变了“脱仔”斗鸡的缺点。引进的番鸡来自暹罗(泰国)、安南(越南)、实叻(新加坡)、巨港(印尼商埠)、仰光(缅甸)等地,以暹罗的最好,仰光的最差、安南的还不错,传衍至今,漳州的斗鸡大多数是安南的鸡种。引进番鸡种威风,嗜好斗鸡的人,不惜重金千方百计买入饲养。鸡种好坏悬殊,且价贵量少。于是,兴趣斗鸡的人就逐渐形成几个集团。如南门陈新民、蔡天思有好几只好鸡,周围许多人就跟着他。东门吉成有一只“109”和穹焦花(斗一次赢109元而得名),严淼、陈龙、陈榕等人就朝夕追随左右。抗日战争前几年为漳州斗鸡最盛时期。原陈二爷巷的斗鸡场太小,容纳不了太多的观众。民国二十一年(1932)夏天就迁移到东门城守营那棵大榕树下广场(今巷口中心小学)。斗鸡日期每逢星期三、五日下午2时开始。一般每场有观众一百多人,名鸡出斗时观众达二、三百人。抗战爆发后,漳州斗鸡习俗一度冷落。抗战胜利后,又掀起斗鸡热潮。医师黄培文曾以48美元买回一只叫“黄仔”的斗鸡,重约

漳州斗鸡习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eizifan339913
  • 文件大小26 KB
  • 时间2018-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