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一得:内涵a、理据与策略
一课一得,最早在什么时候、由谁提出的,笔者无意考证,也不是本文探究的话题。最早听闻这个词是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当时笔者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有一次学校要安排好上一节公开课,一位颇有经验的老师告诉我要“一课一得”。可什么是一课一得?得什么?他却没能说清楚。十多年来,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期间不时听人提起“一课一得”的说法,特别是课改进入“深水区”的今天,呼唤“一课一得”的声音更加高涨起来。可是真要细究什么是“一课一得”、“为什么要一得”、“得什么”、“如何得”,恐怕说不清楚者不会只是当初告诉我的那一位老师吧。
一、一课一得的内涵
一课一得,关键词是“一”和“得”。首先我们要理解什么是“一”。这里的“一”不是“一个”的意思,否则,会严重窄化阅读教学。这里的“一”应该是“简”、“明”的代称。所谓简,就是清清爽爽,不贪多求全。所谓明,就是明明白白。“一得”之“一”,就是简约、明晰、具体的意思。我们再来看看“得”字,“得”的主体是谁?这一点必须明确,明确了得的主体——学生,教学的主旨才不会偏移。“得”什么?就小学阅读教学而言,结合三维目标,笔者以为最基准的,也是最重要的,是得意、得言、得法。得意,就是读懂文本的含义,读懂句子背后的深意,读懂作者表达的情义。得言,就是吸收课文的精彩语句、精美语段,领悟作者的表达顺序、篇章脉络。得法,就是阅读、思考的方法,唯有方法的获得才是最具可持续发展动力的教学。这里的
“得”,不是静止的结果,而是动态获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习得了知识,提高了能力,收获了情感、意志、价值观念的熏染。
二、一课一得的理据
为什么要提倡一课一得?阅读教学一课一得的理据是什么呢?
当前阅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目标模糊、贪多、求全。一课一得正是对此而有针对性地提出的。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由于目标不合理,教学效果很难达标,最终导致目标虚化。一课一得就是要“定标”——清晰、简明、科学、合理,可测;就是要“达标”——面向全体学生,形成能力。
老子说:多则惑,少则得。对于阅读教学而言更是如此,一堂课40分钟,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若安排得过多,教师疲于走教案,学生会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缺少思考的时间,缺少内化的过程,缺少实践的锻炼。
阅读教学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什么阅读教学的“一得”必须是得意、得言、得法呢?意,主要是指文本语言中所表现出来的内涵、思想、情感等,它是文本的血肉,是具体形象、有声有色的。文本中的“意”是借助文本中的字、词、句、段,以形象吸引人,以思想启发人,以情感打动人,这是由文本的性质决定的。得意,是指学生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深入领悟文本的内容、表达的情感、蕴含的主旨的过程。言,不是
“语言”的言,而是“言语”的言。现代语言学辨析,“语言”是语音、语义(词汇)、语法的结合体,是一种静态的知识体系;“言语”则是对语言的运用,是言语主体、言语客体和言语环境的结合,是一种动态的实践过程及其成品。得言,就是学生对文本字词推敲、语言形式品味,以及文本结构揣摩,领悟作者是“怎样表达的”,并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积极进行运用的过程。法,即“获得正确的方法或找到窍门”。得法,就是让学生获取诸多的阅
一课一得:内涵a、理据与策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