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及其塑造
内容摘要: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足够鲜明,可以突出人物的个性、吸引读者的眼球,还可以起到解读和剖析作者思想感情的作用。曹操是《三国演义》中塑造得最成功的一个形象,最真实。罗贯中塑造曹操的“真”,是因为他喜欢真实的曹操,并想借曹操来影射自己,表达自己的抱负和理想。
关键词:三国演义曹操形象塑造
翻阅品读文学作品数本,始终对《三国演义》情有独钟。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对曹操这一人物形象的描写和塑造最见真,最见作者感情与抱负。人物的形象是一部文学作品构成的重要部分。人物的形象足够鲜明,可以突出人物的个性、吸引读者的眼球,还可以起到解读和剖析作者思想感情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候是非常关键的。本文试图以《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为例,剖析曹操的人物形象及作者对其塑造的意图和手法。
:“真”人
《三国演义》曹操的形象,用一个名词来概括,那是非“真”人莫属。何以见得?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对曹操的形象的描写是最见真的,反之,就是说对于其他人的描写则显得有点过“虚”。这里非常愿意借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来说明问题:“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确实,在《三国演义》的众多人物中,唯一一个没有被妖魔化的便是曹操。在一个关公会显圣,诸葛会妖法,甚至连刘禅在当阳也能发出红光救了赵云一命的
“虚”三国,或者叫文学三国中,曹操只不过是普通人。
《三国演义》中曹操是性情中人,也是个理性的人。说曹操是性情中人,是因为他是个活生生的人,有喜怒哀乐,也有悲欢忧愁。当“孤纵横天下三十余年,群雄皆灭”时,他喜悦得意;当“有江东孙权,西蜀刘备,未曾剿除”时,他忧心忡忡;当“孤长子曹昂,刘氏所生,不幸早年殁于宛城”时,他悲痛欲绝。这些片段,都可以证明他是个有情有义的人。而说他是理性的人,在于他既是性情中人又时刻保持着清醒。“儿女情长,被乱世左右”,曹操是个生于乱世的人,想要成大事,他的情感就只能服从于他的理性。他喜爱曹植,并没有因此而冲昏头脑,废长立幼,因为他明白,“惟长子曹丕,笃厚恭谦,可继我业”。由此也可看出他的理智的一面。可以说,作为一部文学作品中的英雄人物,他是如此“平凡”,如此有血有肉,说他是“真”人,一点也不为过。
曹操的“真”还在于他是个亦成亦败的人。他有丰功伟业,战袁绍擒吕布,破袁术收刘表,统一北方,位极人臣,显赫一时;他也有失败的时候,兵败宛城,博望被烧,赤壁败北,割须弃袍,定军折将,几此险些丧命。用诸葛亮《后出师表》里的话讲,就是“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这是当时的人对曹操的评价,也是曹操最大的对手对他的评价,可以充分说明曹操确是有才能的人,但也免不了遭遇失败。可见罗贯中并没有因为个人对曹操的喜恶而对他有所偏见,他的形象还是很“真”的。
第三个“真”之处,在于《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复杂性。一般在文学作品中,被刻画成好人的角色一般就没有什么大缺点,而被刻画成坏人的角色也一般都是十恶不赦,没什么优点。例如《三国演义》中刘备就“仁义”得有些虚伪;诸葛亮则“聪明”得有些神化;而像关张赵,则“神勇异常”,甚至有些另类。曹操则不然。曹操是双面的,亦好亦坏,亦智亦愚,亦勇敢亦懦弱,性格复杂多样。例如,他能够广纳贤士,天下
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及其塑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