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
概述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是我国法定报告管理的丙类传染病。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症状。少数表现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神经源性肺水肿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病情进展快,导致死亡
流行特点
无明显的地区性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
流行期间,可发生幼儿园和托儿所集体感染和家庭聚集发病现象。
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在短时间内可造成较大范围的流行,疫情控制难度大。
传播途径
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传播。
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通过日常接触传播,亦可经口传播,尤其是粪-口途径传播。
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也可经口感染,并常造成流行。
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也可造成传播。
易感性
人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持续时间尚不明确。
病毒的各型间无交叉免疫。
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但以≤5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无疫苗和特效治疗药物。
肠道病毒的特性
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
在外环境中病毒可长期存活,50℃可被迅速灭活
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
对化学消毒剂敏感
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均可灭活
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75%酒精不能灭活
最常见的类型
手足口病(常见CA16,及EV71、CA5、CA9、CA10)
发热3-4天,颊粘膜、舌、牙龈和上颚上出现小泡状粘膜疹,手、足、臀部出现丘疱疹。EV71引起的水疱比CA16的水疱小,且丘疹更常见,伴或不伴瘀点瘀斑,躯干或者肢体上常可见弥漫红斑。
疱疹性咽峡炎(见于EV71、CA8、CA10、CA16感染):突然发热,喉痛,前咽弓、软腭、悬雍垂黏膜上出现丘疹。
潜伏期为2-10天,平均3-5天,病程一般为7-10天。
起病较急,高热,T38℃-40℃,热程4-7天
伴有头痛,咳嗽,流涕、厌食、呕吐、腹泻等症状。
体温持续不退,体温越高,病程越长,病情重。
手口足病的病程
发热的同时或发热1-2天后,口腔粘膜、唇内可见疱疹。
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唇齿侧也常发生。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很快破溃形成溃疡,其周围有红晕,疼痛感较重,常有烦燥、哭闹、流涎,拒食等表现。
病程与临床表现
口腔疱疹后1-2天,手足远端部位如手指、手掌、足趾以及口腔可出现红色小丘疹,并迅速转为小疱疹,如米粒大小,圆形或者椭圆形,长径与皮纹走向一致,较硬,内有混浊液体,周围有红晕。臀部及肛周也可见此种皮疹。
足部症状
手部症状
手足口病猩红热ppt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