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花紫珠
马鞭草科植物裸花紫珠Callicarpa nudiflora ,植株高3~4m。小枝、叶柄及花序均密生灰褐色分枝茸毛。老枝秃净,皮孔明显。单叶对生,卵状长圆形至长圆形,长10~22cm,宽4~7cm;顶端短渐尖至渐尖,基部钝或稍呈圆形,边缘具疏齿,微波状或近全缘。上表面深绿色,干后呈黑色;下表面有灰褐色绒毛;主脉被褐色星状毛,背面密生黄褐色茸毛、分枝毛及亮黄色腺点;侧脉12~17对;~3cm,被星状毛。聚伞花序腋生开展,6~9次分歧,宽8~13 cm;总花梗长3~8cm,有线形或披针形苞片。花萼杯状,通常无毛,顶端截平或有不明显的4齿;花冠紫色或粉红色,无毛,长约2毫米;雄蕊长于花冠2-3倍,花药椭圆形,细小,药室纵裂;子房无毛。果实近球形,径约2毫米,红色,干后变黑色。花期6-8月,果期8-12月。
中文学名:
裸花紫珠
拉丁学名:
Callicarpa nudiflora Arn
别称:
赶风柴、节节红、饭汤叶、亚寨凡、白花茶。
界:
植物界
科:
马鞭草科植物
分布区域:
新加坡、马来半岛、印度、越南及中国的广东、广西、海南等地
作用用途:
消炎,解毒,收敛,止血。
介绍特点
植物形态特征:裸花紫珠为灌木或小乔木,高通常3~4米,有时可达7米;小枝、叶柄和花序均密被棕色星状茸毛。叶对生,具柄;叶片卵状长椭圆形至披针形,长12~22厘米,宽4~7厘米,短尖至渐尖,边缘有疏齿,上面干后变黑色,中脉上有星状毛,下面密被茸毛和星状毛。花夏季开放,紫色或粉红色,组成腋生、多回分枝的聚伞花序,总花梗甚长;苞片线形或披针形;花萼杯状,檐部截平或极浅的4裂;花冠长约2毫米,无毛;雄蕊长为花冠的2~3倍,花药细小。果实近球形,直径约2毫米,红色,干后变黑色。
植物产地
分布在新加坡、马来半岛、中南半岛、印度、越南以及中国大陆的广东、广西、海南等地,生长于海拔1,200米的地区,多生在溪旁林中、谷地、山坡或灌丛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采收加工全年均可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裸花紫珠
作用用途
性味和功用苦、微辛,平。消炎,解毒,收敛,止血。用于化 脓性炎症,急性传染性肝炎,烧伤或烫伤,外伤出血。常用量9~30克;外用适量,煎浓汤涂敷患处。
附注 大叶紫珠Callicarpa macropnylla Vahl的干燥叶与本品很相似,比较明显的区别只是前者背面被毛为灰白色。由于二者性味功用近似,故虽有混淆,但无大碍。
功用: 消炎,解毒,收敛,止血。用于化脓性炎症,急性传染性肝炎,烧伤或烫伤,外伤出血。常用量9~30克;外用适量,煎浓汤涂敷患处。
性味: 苦、微辛,平
中药材
马鞭草科植物裸花紫珠的干燥叶。全年均可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裸花紫珠生长环境
【性状】本品常皱缩卷曲,展平后呈卵状披针形或矩圆形,长6~8cm,宽4~8cm;顶端短渐尖至渐尖,基部钝或稍呈圆形,边缘具疏齿,微波状或近全缘。上表面黑色,下表面
密被浓厚的黄褐色星状毛。侧脉羽状小脉近平行与侧脉几成直角。~3cm,被星状毛。气微香,味涩、微苦。
【鉴别】本品横切面:上、下表皮均为1列细胞,外均被腺毛、非腺毛和
裸花紫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