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关业务》教案
本学期就由我来为大家讲解《报关业务》这门课程,希望我们能够共同配合,积极互动,圆满地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与发展,国内各企业与外商的接触日益频繁,外商投资企业不断增加,获得进出口经营权的公司也越来越多,外贸事业得以迅猛发展。海关,作为进出口业务的关口,在对外贸易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社会上对于报关员的需求量也日趋增多。
尤其是在2001年12月11日,经过15年的艰苦努力,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成为WTO的正式成员,这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世界市场经济体制,将逐步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参与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同时,这一方面意味着今后我国的进出口总量将日趋旺盛,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我们必须按世贸组织的规则办事。因此,入世,给中国带来的不仅是无限的商机,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所以面对源源不断涌来的商品流、物流和资金流,国家和海关实施了一系列的战略措施以提高通关效率,缩短通关时间,以期达到贸易便利化。而贸易便利化的关键又是通关便利化,通关便利化的实现又是从第一道“坎”——报关开始的,所以规范报关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就成为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
现今,政治中比较流行的一个主题便是“与时俱进”,而对于我们个人,尤其是报关员和那些有志从事报关业务的工作人员来讲更应如此。随着入世进程的不断加深,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将迎来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国家也将逐步放宽企业的进出口资格,将会有更多的企业,特别是内地企业,加入到这个进出口的大军中。这样一来,企业对海关报关员的需求量将不断增大。在这种时代大环境下,报关员作为一种潜力巨大的职业正越来越受到广大有识之士的青睐,而取得报关员资格证书的人士,其就业前景也将更被看好。我们选用的这本教材正好是本着“培养高素质的报关员,让有志于从事服务贸易的人员对报关知识有初步了解”这样的宗旨,从最基本的通关流程入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讲授了报关业务的基础知识和相关知识。
本书共分四篇十章来讲解,具体体系如下:
第一篇报关制度与海关报关管理体系
第一章报关概述
第二章海关对报关的管理制度
第二篇国际贸易与国家监管制度
第三章进出口货物的国家管制制度
第三篇通关实务
第四章监管方式与通关制度
第五章通关方式与海关监管规定
第六章商品归类与税费计征
第四篇报关单填制
第七章报关实用英语
第八章报关单填制代码表
第九章报关单填制
第一篇报关制度与海关报关管理体系
第一章报关概述
第一节海关概述
对于“海关”这一词,我想同学们都不会陌生,平时无论是在看期刊、报纸,还是在听广播、新闻,我们都时常会了解到有关“海关”的信息,那么至于说我国海关起源于何时?海关具有什么性质?承担什么任务?又具有哪些权力呢?我想在座的各位了解的不一定十分全面,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上述这些内容,对“海关”有一个宏观的、整体的把握。
一、我国海关的起源
海关是在国家发展到一定时期适应国家与社会对外交往及商品交换管理需要而产生的管理机构,是国家主权的象征之一。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同样,我国的海关也具有悠久的历史。
据史书记载,我国古代是从西周开始设关的。西周建国后,即开始建立管理陆路进出境事务的关卡机构,在古籍中即有“关执禁以讥”(讥:查问之意)的记载。当然,当时的这些关卡机构与我们现今的海关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无论是性质、地位,还是具有的权力、起到的作用,都有极大的差别。当时的这些关卡机构的作用很简单,就是注意那些说外地语言,穿外地服装,形迹可疑的人;其设立的目的也很简单,只有两个:一个是为了防止奴隶外逃;另一个是为了防止奸细潜入。带有很大的军事色彩。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关卡日渐增多,并开始征收关税。作为这一历史现象的反映,当时古籍中就出现了许多“关”、“关市之征”的记录。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历史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已从奴隶社会逐步进入封建社会,加之农业、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商品交换的发达和专业商贾的兴起,各诸候国之间以及他们与境外各国之间交往的频繁,斗争的加剧,以及内外长城的建成,城市的发展,国家机构和政治制度的完善,促使关卡日渐增多。因此,可以说春秋战国时期的这些关卡机构是我国海关的盟芽。
在中国海关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正式使用“海关”这一名词,即正式以“海关”来命名边境管理机构是在清朝康熙二十四年,即公元1685年,当时设立了江、浙、闽、粤四个海关。
同学们都学过历史,我们都知道近代中国历史是中国人民受屈辱和受压迫的历史,也是海关主权丧失并使海关成为帝国主义列强对华侵略工具的历史。第一次、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些不平等条约不但使中国的关税自主权丧失殆尽,还使清政府的海关行政管理权
报关业务 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