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中国三大城市群的城市规模分布比较.doc


文档分类:研究报告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中国三大城市群的城市规模分布比较
摘要:本文对中国三大城市群的城市规模分布情况进行了比较研究,为反映较大城市整体人口占比情况,研究依据城市指数和位序―规模法则设计了2-11城市指数和4-11城市指数,同时借助齐普夫定律对城市群的整体集中情况进行了分析。比较研究发现,长三角城市群的城市规模分布最为合理,而京津冀和珠三角城市群均偏离位序―规模法则的理想状态。
关键词:城市规模分布;位序―规模法则;齐普夫定律;城市群
一、城市规模分布的衡量指标选取
通过对以往文献进行研究发现,在城市规模分布的衡量指标中,城市首位度的应用频率较多,使用起来也相对最为方便。城市首位度指一个国家或区域内最大城市与第二大城市人口的比值。为了将更多城市的人口规模因素考虑在内,有学者提出了四城市指数和十一城市指数。四城市指数用公式表示为S4=P1/(P2+P3+P4),十一城市指数为S11=2P1Pi。其中,P1,P2,…,P11是根据人口规模将城市体系内的城市按照由大到小的顺序进行排序后的某位次城市的人口规模。当四城市指数和十一城市指数均接近于1时,城市体系内的城市规模分布较为合理。此外,城市规模中位值也在文献中有所应用,指的是将城市按人口规模排序后,位于中间位置城市的人口规模。它能够反映城市体系中城市规模的一般水平,可作为上述指数的补充。
在常用衡量指标的基础上,为更全面地比较三大城市群的城市规模分布,研究还设计了两种新的衡量指标。通过建立2-11城市指数和4-11城市指数,对传统的十一城市指数进行改进,分别考虑了前两位城市和前四位城市的作用,更能反映较大城市在城市体系中的整体人口占比情况。同时根据位序―规模法则,两种城市指数的计算公式分别为:S2-11=,S4-11=。其中,是人口数量排在第位城市的人口数量。2-11城市指数和4-11城市指数的理想状态也是接近于1,指数越大,表明城市体系中城市人口越集中。
除以上衡量指标,齐普夫定律(Zipf’s law)也可以被运用到城市规模分布的研究中。根据Soo的论述,Auerbach在1913年就指出城市规模分布服从帕累托分布(Pareto distribution),表现形式为或。其中,是某个城市在城市体系中的人口规模位次,是这个城市的人口规模,和为常数。此后,齐普夫不仅指出城市规模分布服从上述帕累托分布,还认为在代表最大城市规模的情况下,的取值应该等于1。由此,可以作为分析城市规模分布的重要指标。若大于1,表明城市体系内的城市人口较为分散,高位次城市人口占比不很突出,中小城市发育较强;若小于1,表明城市体系内的城市人口较为集中,高位次城市人口占比突出,中小城市发育较弱。
二、三大城市群的城市规模分布现状
研究以地级市数据为基础,数据来源为《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2)》,城市规模使用年末市辖区人口数量,以更好地反映城市人口规模。按照较为广义的划分方法,将三大城市群的范围确定如下:京津冀城市群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的所有地级市共13个城市;长三角城市群包括上海市和江苏省、浙江省的所有地级市共25个城市;珠三角城市群包括广东省的所有地级市共21个城市。
首先,计算5种城市指数,分别是城市首位度、四城市指数、十一城市指数、2-11城市指数和4-11城市指数(见表1

中国三大城市群的城市规模分布比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mfhrekp299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