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生理学》
考试复习资料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神经调节: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生物体各组织、器官、系统所进行的调节。
2、体液调节:机体某些细胞合成并分泌的特殊的化学物质(激素、细胞因子、组胺、组织细胞的代谢产物),经体液运输到达靶器官,调节生命活动。类型:全身体液调节、局部体液调节、神经内分泌调节。
3、自身调节:环境变化时,器官、组织、细胞不依赖神经或体液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4、负反馈:反馈信息使控制中枢的活动向相反方向变化即减弱控制中枢的活动。
5、激素: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高效生物活性物质,在体内作为信使传递信息,对机体生理过程起调节作用的物质称为激素。
6、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液和脑脊液等构成的机体细胞直接接触和生活的环境(细胞外液)。
7、稳态:内环境的各项物理、化学因素保持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称为稳态。
8、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反应。
二、简答题
1、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方式?
(1)神经调节: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各组织、器官、系统的调节。是体内主要的调节方式。特点是迅速、精确、作用部位局限、作用时间短暂。
(2)体液调节:机体某些细胞合成并分泌的特殊的化学物质(激素、细胞因子、组胺、组织细胞的代谢产物),经体液运输到达靶器官,调节生命活动。对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自身稳态的维持起重要作用。特点是作用缓慢、持久而广泛。
(3)自身调节:环境变化时,器官、组织、细胞不依赖神经或体液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实例: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缩调节微循环的血流量。特点是范围小、作用弱,局部调控。
2、简述负反馈及正反馈和它们的生理意义?
答:负反馈:反馈信息使控制中枢的活动向相反方向变化即减弱控制中枢的活动。意义:机体通过负反馈调节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正反馈:反馈信息不断加强控制中枢的活动,直至某一生理过程完成。意义:加速体内生理过程完成。
三、画图题
冠状轴、矢状轴、垂直轴、
冠状面(额状面)、矢状面(纵切面)、水平面(横切面)
冠状轴与冠状面:左右平伸与地面平行的轴称冠状轴。延冠状轴所做的将人体分前后两部分的切面称冠状面,也称为额状面。
矢状轴与矢状面:前后平伸与地面平行的轴称矢状轴。延矢状轴所指的将人体分为左右两部分切面称矢状面,也称为纵切面。
垂直轴与水平面:通过人体自上而下与地面垂直的轴称垂直轴,与上述两切面垂直,将身体分为上下两部分的切面称水平面。也称为横切面。:
第一章人体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一、名词解释
1、液态镶嵌模型:膜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间镶嵌着许多具有不同结构和功能的蛋白质。
2、被动转运:是指物质或离子顺着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通过细胞膜的扩散过程,其特点是不需要细胞提供能量。包括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
3、主动转运:通过细胞的某种耗能过程,使得物质逆着电化学梯度透过细胞膜的转运方式。主动转运包括原发性的主动转运和继发性的主动转运。
(1)原发性主动转运(Primary active transport)
如:Na+-K+泵的机制及其生理意义:当膜内出现较多Na+,膜外出现较多的K+时,ATP与Na+-K+泵结合→膜内侧Na+与Na+-K+泵结合,ATP酶激活→ ATP水解,泵磷酸化→泵构型改变,Na+结合位点转向胞外→泵与离子亲和力改变,将Na+释放到膜外,膜外K+与Na+-K+泵结合→泵去磷酸化,泵构象恢复,K+结合的部位转向膜内侧,将K+释放到膜内。生理意义:①维持细胞的渗透性,保持细胞的体积。②维持低Na+高K+的细胞内环境,维持细胞的静息电位和许多代谢反应所需要的高K+环境,形成和保持细胞内外Na+、K+不均衡分布及建立一种势能储备。③为某些物质的继发性主动转运提供势能差。
原发性主动转运特点:①直接消耗ATP水解产生的能量。②需要细胞膜上特殊蛋白质(泵)的协助。
Tips:静息电位(膜内外电位差增大,称为超极化、静息电位正常情况下是钾离子外流(外正内负),去极化时顺浓度梯度通过易化扩散使钠离子内流, 然后用钠钾泵换回来(膜内出现较多Na+,膜外出现较多的K+时),为了维持膜内外电位差,需要消耗ATP,并且是逆浓度梯度转运。复极化时通过易化扩散使钾离子外流
只有钠钾泵要能量,因为此时是主动转运,而去极化和复极化均无需能量,此时是被动转运里的易化扩散.
(2)继发性主动转运(Secondary active transport)
实例: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和氨基酸;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葡萄糖和氨基酸[利用储存在Na+浓度梯度中的能量, Na+浓度梯度的维持则靠Na+-K+泵的持续活动(消耗能量)]
继发性主
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资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