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我与电脑的故事.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我和电脑的故事
东月
我与电脑初结缘
1984年2月16日,上海市展览馆举办十年科技成果展,邓小平同志在参观儿童计算机表演时说:“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此后全国出现了学习计算机即电脑的热潮。+我也有幸卷入了这股热潮之中。
我在一所高校工作,是文科教师中最早接触和购买家用电脑的少许几个人之一。在改革开放的20世纪80年代我听说了“电脑”这个新鲜名词,还知道电脑又称微型计算机。最早几年,看到的微型计算机——俗称家用电脑,是苹果II(APPLEII)计算机和天津无线电二厂模仿苹果II生产的中华学习机。中华学习机以6502微处理器作为中央处理机,并配有汉字系统和其他软件,用录音机储存数据,显示器是黑白的,或者用电视机代替显示器。中华学习机价格相对苹果机便宜,约900多元一台,适于中、小学生及家庭使用。那时还可以看到模样乖巧、饭盒大小的夏普PC1500计算机以及小霸王Z80游戏机(可用于学习)。PC1500主机只有现在的PSP大小,具有直角纯平液晶显示器,带一个打印机,用三四厘米宽的卷筒纸,打字的声音传得很远,也是用录音机和普通盒式磁带保存数据。这些家用电脑功能简单,适合学习BASIC语言、工程计算和处理简单的文字。大约在1990年前后,我工作的单位有了微机,是IBM开发的个人计算机PC/XT。IBM的个人计算机比学习机的功能强大许多,打字排版方便。我虽然从事文科专业,但从小就喜欢摆弄电器产品,十分仰慕电脑的超凡功能,心里时常盘算着什么时候能买一台这样的家用电脑。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成都还没有出现“电脑城”,微机或者家用电脑一般是放在百货大楼或者路边的专卖店里出售。位于红星路和大慈寺路交界处的成都百货大厦是成都市民买家电和电脑常去的地方,简称“成百”或“成百光电”。1991年9月,秋高气爽的一个日子里,我怀揣3000元人民币,兴高采烈地来到“成百光电”。在大厦二楼,乳白色的卧式电脑机箱摆成一排,三五顾客在里面悠闲地东游西逛,不像现在的电脑城那样人流如织。销售人员为顾客耐心地进行计算机扫盲教育和促销活动,机箱上的显示器反射出他们的身影和窗口的光线。我不打无准备之仗,来之前就已经仔细研读了两本有关电脑硬件和软件的书籍,什么CPU呀、软盘呀、字节呀、DOS呀,似懂非懂地记了不少。想到自己即将拥有其中一台电脑,不免心中一阵欢快。我精心挑选了一部国产的IBM PC/XT的兼容机,原装的电脑我等工薪族是肯定买不起的。这种兼容机的CPU是8088-12MHz,内存640K,配有360K软驱和单色显示器。还可以选配容量10M(注意不是10G!)的硬盘,因为价钱太高,当时没有配硬盘。这样的一台电脑好像用去了2800多元,
对普通人家来说算是添了一件贵重家电了,高高兴兴地雇了一辆三轮车将电脑拉回家。
就这样,我便成了当时学校里文科教师最早“吃螃蟹”的人之一。学校里的T教授和X教授比我早一点买PC电脑,我曾经向他们请教切磋学习电脑的体会。不过他们年纪长我一辈,无论硬件知识和软件知识都没有我学得快。由于我少时喜欢安装修理收音机等电子设备,故对刚到手的电脑也急着熟悉和掌握。在短短的十多天时间里,除了阅读电脑的发展史(因为我大学是学历史的,故总喜欢追根溯源),练习不看键盘打字的“盲打法”,试着用文字编辑软件撰写论文,还从事一般文科老师不会做不敢做的事情,即夜以继日地拆卸

我与电脑的故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85872037
  • 文件大小57 KB
  • 时间2018-07-29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