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小组讨论”,提高阅读效能.doc开展“小组讨论”,提高阅读效能
:阅读教学课,如果长期地由教师讲,容易使学生养成只等现成知识的惰性,不利于学生独立探索精神的培养,特别是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育,所以在精讲的基础上要求精练,就要配合以一定的活动,如“小组讨论”。
关键词:主体阅读教学小组讨论
引文: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阅读是读者运用原有知识经验去解释语言文字所传导的信息的过程。由于各人的知识经验不同,对文章的解释就有所不同,学生在阅读中进行切磋讨论,互相启迪,交流各自对文章的独特体验,能够丰富对文章的理解,提高阅读的效能。中学语文教学的任务主要是通过阅读教学来完成,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主要是通过阅读教学的训练而逐渐提高的,“小组讨论”是阅读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
所谓“小组讨论”, 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由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小组讨论”是讨论法的一种类型。
一、笔者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小组讨论”发现了以下几个问题
1、流于形式,缺乏深度。语文阅读教学课,经常能看到“小组讨论”的运用,从效果来讲,有些确实派上了用场,但有些却流于形式。教师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畅所欲言,相互讨论,表面上课堂气氛热闹非凡,但学生只是停留在同一水平的泛泛而谈,阅读中的深难问题实质并未得到解决。
2、错用误用,使用不当。一般而言,当概念、型式较没有正式结构或较缺少共识时,较适宜使用小组讨论;而当教学目标在教学课文中已建立之完整概念、型式时,则讲述法通常会比讨论法更有效率。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笔者尝试设置以下问题进行“小组讨论”:(1)本文分几段?(2)如何分段?讨论开始不多时,便听到学生准确而一致的回答。笔者反思后发现,这是一篇结构非常显现的阅读课文,以上问题再运用“小组讨论”,根本没必要。
再例如课外阅读《离骚》一文,笔者设置“小组讨论”的问题是:“大家对屈原的情感思想有何一致的评价?”,结果有学生赞成屈原之死,认为他死得悲壮,有气节;也有学生认为屈原满腹经纶才华横溢,完全有理由弃暗投明,用另外方式比投江能更好地实现其人生价值;更有学生指责屈原逃避现实,甚至指说他愚昧,完全可以逃得更有智慧,为什么不能像陶渊明那样明智地选择逃避?尽管放弃政治理想,但可以做一个文人,寄情于山水,对自己和后人都更有价值。笔者课后反思,此处用“小组讨论”固然使各种观点和理由都得到了充分的阐述和表达,但讨论最终不会形成一致的看法。而
“小组讨论”的特性之一是要有目标,即小组讨论是以分享观点,感受或寻求大多数人能共同接受的意见为目标。既然如此,这一问题运用“小组讨论”自然不妥当。
3、“合作”不“合”,“讨论”不“论”。新课改倡导对学生进行探究、合作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小组讨论”强调“小组”和“讨论”两项特性。“小组”是组织形式,借助“小组”发展成员之间的“合作”。“小组讨论”不“合作”,就无法通过小组学习,来弥补个体在思维、精力、时间和学习方式上的局限性,发挥集体的力量。“小组讨论”又重在“交流”,经过讨论达成集体共识。讨论不“论”说的就是不“交流”,表现为一部分拔尖生争抢着讨论问题,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眼前能参与说话的机会置若罔闻,不愿充分表现自己。
4、只放不收,丧失“主导”。课堂要求
开展“小组讨论”,提高阅读效能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