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书:戴九履一,左三右七,四二为肩,六八为足。
《道德经》:道是老子哲学上的一个中心观念,在道德经上有几种含义:一是构成世界的实体,二是创造宇宙的动力,三是促使万物运作的规律,四是人类行为的准备。道是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源,是自然界中最初的发动者。它具有无限的潜在力和创造力,天地间万物蓬勃的生机都是道的潜藏力之不断创发的一种表现。各种知识尤其是天文地理,占卦,易经等可以启发圣人从天道(天命)去看世道和人道。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释:道包含万物之理没有形状没有声音没有实体而且永恒不变(用语言难以描述);要了解大道不能执着于语言,文字,名称;要靠心去领悟。天地开始的时候没有实物没有形象,这种情形可称为“无”;无是道的本体,宇宙的本源;当道产生创生的作用万物就随之而生,这时就可称之为“有”,有就是道的作用;所以当想到天地的本始是“无”就可以了解道的本体精微奥妙,想到万物的根源是“有”就可以了解道的作用广大无边;“无”和“有”一个是道的本体,一个是道的作用;可以说同出于道,只是名称不同而已;都可以称为玄妙,玄妙又玄妙;这便是万物创生的本源道。
宇宙的本体是“无”,由“无”创生天地,由天地而生万物,终于形成了万象纷纭的世界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教,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释: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也产生了;天下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不善的观念也产生了;有和无是相互比较而产生的,难和易是相互比较而成的,长和短是相互比较而显现的,高和低是互相比较而造成倾倚的,音和声是互相对立而产生和谐的,前和后是互相对立而形成顺序的。所以圣人以无为的的态度来处理世事实行不言的教导,任万物舆做而不加主宰,生产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作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工业成就而不自居,正因为他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埋没。
人世间上一切概念、价值都是人所设定的,价值判断都是因此比较而产生的,而对立的关系是经常变动着的,因此价值判断也不断的在变动中。美和丑、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前和后等都要淡然处之,不要庸人自扰才好。
:
尚贤,市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解释:“贤人”人人想做,“贤名”人人都想要,则人人都倾向于竞争;不标榜贤人可以使人民不起争心;金银珍宝都是难得的财货,大家为了要获得这些财货,于是盗贼因而产生了。名位实足以引起人的争逐,财货实足以激起人的贪图。名位的争逐,财货的贪图,于是巧做诈伪的心智活动就层出不穷了,这就是导致社会的混乱与冲突的主要原因。解决方法,一方面要给人民适度的温饱,另一方面要净化他们的贪图的信念,削减谈们的攘夺的心机。所谓
“无知”并不是行愚民政策,乃是消解巧伪的心智。所谓“无欲”并不是要消除自然的本能,而是消解贪欲的扩张。
不吹捧难得的货品可以使人民不起盗心;不显现名利的可贪可以使人民的心思不被惑乱;所以圣人为政,要净化人民的心思,满足人民的温饱,减损人民的心志,增强人民的体魄;常使人民没有伪诈的心智,没有争盗的欲念,是一些自作聪明的人不敢妄为;这样顺其自然,无私无我的治理国家就没有什么治理不好的。
: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熙,似万物之宗;湛熙,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解释:道体是空虚的,然而作用却无穷无尽;这样的渊深,却能创生万物,是万物的本源,它虽然隐没无形,似亡而又实存;我不知道他是从哪里产生的似乎有天帝就有了它,道体是虚无的,但是这虚体并不是一无所有,它含藏着无穷的创造因素,因而他的作用是不穷尽的;这个虚无的道体是万物的根源。
: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尤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解释:天地是大公无私的,对万物一视同仁,把万物当作草扎的狗一样没有喜爱没有憎恨;圣人也是大公无私的把百姓当做草扎的狗一样没有喜爱没有憎恨,全部一视同仁;天地之间就好像风箱一样中间虽然是空虚的,但正因为其空虚所以才能够生化万物;由此可见越多作为越多设施反而招致错误、失败,还不如抱受清虚,无为不言来得好。
大道创生万物,纯任自然,无偏无私;国君治政也应该无为而治这样社会自然安宁。
: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
易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