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佛家文化简介
第一节佛教文化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佛教文化的演变和发展
第三节中国的佛教——禅宗
什么是宗教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主要特征为: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该神秘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以及仪式活动。
第一节佛教文化的基本概念
释迦牟尼及其佛教的创立
释迦牟尼(约前566-前486)原古迦毗罗卫国的一位王子,名叫乔达摩·悉达多。释迦,是种族名;牟尼,是尊称;合起来的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至于他的本姓乔达摩,意思是“最好的牛”,名字叫悉达多,意思是“达到目的的人”。释迦牟尼略早于孔子,他与孔子、耶稣基督和穆罕默德并称为“世界四大圣人”。
佛教在它的两千多年的发展中,不仅形成了一套成系统的宗教崇拜偶像,而且具有创造了深邃的富含哲理和学术意味的教义、教规和与之相联系的大批佛教典籍;同时还具有了众多不同层次、不同系统、遵守繁琐严格清规戒律的信徒。以上这些内容,可以用佛、法、僧三个字概括。
大乘佛教以罗汉为维护佛法的使者,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得成佛”。主张除了释迦牟尼之外,还有许多别的佛,而释迦牟尼当然是佛中之佛。
小乘是早期佛教,大乘佛教是后起的。
大、小乘佛教自东汉以来相继传入中国,但自汉化佛教尤其是自隋唐时期相继列立了所谓“大乘八宗”,即天台宗、三论宗(吉藏)、唯识宗(玄奘)、律宗(道宗)、贤首宗(法藏)、禅宗(慧能)、净土宗(道绰和善导)、密宗(善天畏、金刚智、不空,所谓“开元三大士”的三位印度和尚)之后,在思想理论上,便是“大乘独尊”了。当然,宗派佛教的出现,标志着佛教已经完成了它的“中国化”的进程。
二、法
“法”即佛法,佛教理论。释尊涅槃之后,其弟子分成了大、小乘两个派别。他们把释尊生前所说的佛法记诵并编辑成经、律、论“三藏”。
所谓“经”是以佛说教名义流传下来的记录;“律”是用来维系出家僧众及在家信徒的宗教生活规范;“论”是后世各教派阐发佛教原理的专著。唐玄奘因天竺取经带回繁多的佛教经典,故被称为三藏法师,或唐三藏。所谓“藏”,就是当时用来存放东西的竹篋。
我国的汉化佛教和藏译佛教的“三藏”,基本上是根据古代典雅的梵文翻译而成的。不管是小乘还是大乘编的“三藏”,后来都编成书,称为“大藏经”。其中,尤以汉文大藏经对佛教以至世界文化影响最大,因为它是一部十分庞大的佛教大丛书。以清代雍、乾年间所刻“乾隆版大藏经”(通称“龙藏”)为例,其中就收入1670部,7240卷各种佛教典籍,全书共达724函之多。要详细了解佛教内容,非得研究《大藏经》不可。
佛教的基本教义有“四谛”、“八正道”和“十二因缘”等。
(一)四谛经
谛,就是真理。四谛是指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苦谛”就是对于社会人生及自然环境所作的价值判断,就是现实中存在的种种痛苦现象。
“集谛”,指造成世间人生痛苦的原因和根据。
“灭谛”,是佛法指出了只有信奉佛法最后达到“解脱”、“涅槃”,才能彻底实现苦的消失的唯一出路。
“道谛”,是教给信奉佛法者达到涅槃、实现灭苦的手段、方法。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之佛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