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江学院
课程作业
题目民国那些大师们
院系计算机系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学生姓名徐有为
学号 20122308920
指导教师
职称
二O一四年十二月十日
人物:俞大维
人物简介:俞大维,(1897年~1993年7月8日),祖籍浙江绍兴斗门,生于湖南长沙,从小在湖南长大,祖父俞文葆,清代举人;父亲俞明颐[1] ,母亲曾广珊是曾国藩的孙女。
人物教育
少年时代
上小学时他的舅舅请人叫他学英文,16岁进上海复旦中学,跳级毕业。18岁入复旦大学预科,跟王宠惠念名学(中国古代逻辑),随薛仙祖念经济学及德文。
十九岁以第一名考上南洋公学(即交通大学)电机科。半年后因为肺病而休学,恰好他的表哥曾昭权从麻省理工学院毕业回国,便跟着表哥念微积分和做化学实验。病愈后考进圣约翰大学三年级, 念哲学。
3年拿到哈佛博士学位
1918年至哈佛大学读哲学,3年拿到博士学位,12门课全是A,获得 Sheldon Travel Grant (谢尔顿旅行奖学金)前往德国柏林大学留学,继续攻读哲学及数学(数理逻辑)。随 Dr. Riehl 读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听过爱因斯坦讲“相对论”。
俞大维大学毕业3年就拿到哈佛的博士,没有听说还有第二个。他自称学习秘密是“大考大玩、小考小玩、不考不玩”,这表明他有很高的天分。
他读书很快,过目不忘,很厚的一本书,两三天就可读完,并能摘取其中的精要。他说,读书要有方法,
人物经历
回国任军政部参事
1928年,国民政府初步统一全国,就开始军队现代化。曾求助于英、美列强,但皆无动于衷,不得不转求于德国。兵工署署长陈仪去德国考察,请俞大维回国任职。
1929年6月俞大维返国,任军政部参事。
1930年5月,俞大维第二次赴德,任商务专员,负责采购军备,并专门学习军事,包括兵器制造、战役分析,尤其是弹道学。他用德文写了四十多本笔记,说:“这两年学到的比哈佛三年学的还多!”
再次回国任署长
1932年,俞大维回国。1933年,他担任兵工署署长并兼任兵器教官,陆军中将。兵工署负责军火制造及维修等。由于国家工业条件不足,军火大半仰赖外购,来源分散,制式不统一,面对日本灼灼逼人的侵略态势,改进武器生产是极迫切的工作。
俞大维就任后,首先筹建新厂,加强生产能力,积极在德国大量采购机器、材料等,以21厂为例,所用钢材九成以上是德国料(德国枪炮钢料品质至今仍是世界闻名),至抗战胜利时仍有存量。
其次,建立研究开发体系。成立理化研究所、应用化学研究所、弹道研究所、精密机械研究所、材料研究所、冶金研究所、光学研究所、炮兵技术处、中央修械所、航空兵器研究处等,高薪聘请外国专家来华教导,同时在国内延揽人才随专家工作,使武器研发在中国扎根。如“两弹元勋”任新民、屠守锷、姚桐斌、孙家栋,黄纬禄和火箭专家徐兰如、沈正功、谢光选等人均在俞大维领导下的兵工机构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三,提高兵工企业的效率,他认为考量效率的重点在于建立成本会计制度。他令各兵工厂普遍实施成本会计,使兵工生产企业化,全国工厂企业纷纷仿效,对我国工业水准的提升有深远的影响。
最后,建立标准化生产和检验制度。大量生产是二十世纪新发展的生产方法,要求产品的零件能够互换。俞大维兼技术司长,会同各研究机构,订定各项军品的规格及图样法
民国那些大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