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情的妻子与含蓄的丈夫
——《荷花淀》细节描写赏析
张传海
《荷花淀》自问世以来,一直为读者所喜爱,也历来为论家所称道,是一篇雅俗共赏的大家之作。尤其是其中的一些细节描写,更是为读者津津乐道。名家名篇,前人之述备矣。笔者也算是一名老“荷迷”了,每每爱不释手,一旦遇到机会,更是要在课堂上指手画脚,附庸风雅一番,每每手舞足蹈,眉飞色舞,如痴如狂。最近再读人教版的参考书,却总觉意犹未尽。所以不揣浅陋,拿出上学期教案,敷衍成文,以冀“愚者千思,必有一得”也。
细节一:
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过了两天,四个青年妇女聚在水生家里,大家商量。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水生的女人说:“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于是这几个女人偷偷坐在一只小船上,划到对面马庄去了。
在这一小小的细节中,孙犁老先生巧妙地运用了衬托和对比,几个女人的性格相映成趣,各有理由,各具千秋,令人忍俊不禁。其中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水生的女人,她显然是
最聪明的。“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这里有担心,有深思熟虑,作为水生的女人,她掌握有更多的一手情报,所以更有发言权。但是,这里是否也有一些小阴谋、小手腕?你们不就是想自己的丈夫吗?我也想。你们不是都在找冠冕堂皇的理由吗?我也需要找一个理由。但我不会像你们那么没心没肺,不知羞耻,今天落下话柄,被人取笑。我只说出我的担心,我和你们这些拴在男人裤腰上的没出息婆娘不同, 我不赞成去,是你们非去不可的。这种含糊其辞的担心,莫置可否的深思熟虑,不同于“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的牵强托词,也不同于“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的直奔主题;不同于“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的迫不及待,也不同于“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的此地无银。水生女人,话说半句就被打断,但她却没有再坚持,显然也是非常想去,可谓一拍即合,但她技高一筹,来了个顺水推舟。半句话,一个省略号,水生女人细腻沉稳、含而不露的个性特点就跃然纸上。
这就是荷花淀的女人们:
那样勤劳。在公公和儿子入睡后,一个人在院子里编苇席。
那样贤惠。在丈夫回来之前不会关大门,丈夫一回来就要站起来去端饭。
那样柔顺。丈夫参军了,留下老人和孩子,把千斤的担子交到妻子柔弱的肩上,并且没有和妻子商量。而女人只是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
有抱怨,藏在认可和称许中;有不满,隐在理解和支持中。
那样情深意重。为了去看望小别的丈夫,不怕被别人嘲笑,找了那么弱智的理由;更不惜冒了风险,穿越鬼子的封锁区;几个女人好不容易凑齐了理由,冒着危险去看丈夫,却扑了一场空,羞红着脸出来,归途中说的是失望和遗憾,流露的却是对丈夫的爱恋和思念。
那样好强争胜。“谁比谁落后多少呢?”然后就学会了射击,参加警戒和战斗。这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女性身上自古以来流淌着的好强、豪爽、无畏和牺牲精神,从花木兰到穆桂英,从秋瑾到赵一曼,从红色娘子军到中国女排。
多么勤劳、贤良、温顺、情深意重的妻子,这样的妻子岂容野兽侵扰、蹂躏?
这样,我们就能理解水生们为什么要舍弃小家,拼着性命,参
多情的妻子与含蓄的丈夫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